胸腺疾病

[拼音]:huangqin

[英文]:skullcap root

常用清熱藥。別名腐腸、黃文、虹勝、經芩、印頭、內虛、葿、空腸、元芩。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脣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乾燥根(圖1)。因其色黃,故名。

產地和性狀

黃芩多生於草原、高燥礫質的山坡。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山東、陝西、黑龍江、遼寧等地。黃芩呈圓錐形,扭曲,長8~25釐米,直徑1~3釐米。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已成空洞。氣微,味苦(圖2)。

性味和功用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功用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溼溫暑溫,溼熱痞滿,黃疸瀉痢,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熱不安等證。

成分和藥理

黃芩含黃芩甙元、黃芩甙、漢黃芩素、漢黃芩甙、黃芩新素、苯甲酸、β-谷甾醇等。黃芩煎劑在體外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解熱、降壓、利尿、鎮靜、利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腸蠕動等作用。黃芩甙、黃芩甙元對豚鼠離體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均有緩解作用,與麻黃鹼有協同作用;對豚鼻被動性面板過敏反應、組織胺面板反應有抑制作用。

應用和禁忌

凡溼溫暑溫,胸脘痞悶者,宜配滑石、白蔻仁、通草。若溼熱中阻,痞滿嘔吐,可配黃連、乾薑、半夏。溼熱瀉痢配黃連、葛根。溼熱黃疸配茵陳、梔子。肺熱咳嗽配桑白皮、知母。外感熱病,高熱煩渴,宜配薄荷、大黃、梔子。寒熱往來配柴胡。癰腫疔瘡配金銀花、連翹。血熱吐衄配生地、白茅根。胎熱不安配白朮、當歸。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細菌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等,用單味黃芩或以黃芩為主的複方。傳染性肝炎用黃芩提取物——黃芩素裝入膠囊,每粒0.25克。每次2粒,日服3次,兒童酌減。黃芩內服煎湯用量3~9克。製劑有5%黃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兒童減半),每日2次;黃芩製成20%的酊劑,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20%的黃芩煎劑喉頭噴霧,每次2毫升。脾胃虛寒、少食、便溏者不宜使用。

參考文章

李時珍認為黃芩有何功用?中醫如何進行黃芩藥材的採收及加工?經濟作物怎樣種植黃芩?經濟作物黃芩種植如何進行田間管理?經濟作物哪些省區、什麼樣的土壤條件適合種植黃芩?經濟作物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熱必寧口服液中黃芩苷的含量中醫小麥-黃芩連作創效益糧食作物HPLC測定雙黃連口服液中黃芩苷的含量中醫黃芩的作用和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