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迴圈障礙

[拼音]:sheng jiang fu chen

[英文]:ascending,descending,floatingandsinking

每種中藥作用於人體後對病位和病勢所產生的趨向。是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四氣五味理論的補充和發展。升指升提舉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發散,沉指下行洩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氣味陰陽歸屬及其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根據機體升降出入障礙的不同病位病勢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為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經金元時期張元素、李東垣、王好古及明代的李時珍的補充和發展,理論趨於完善。

升降浮沉理論也是醫家根據不同的病位病勢採用不同藥物所取得的治療效果而總結出來的用藥規律。各種疾病常表現出不同的病勢: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瀉痢、崩漏、脫肛,向外如盜汗、自汗,向內如病邪內傳等。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裡如裡實便祕,在上如目赤頭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消除或改善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需要分別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趨向。升浮與沉降是兩種對立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升浮藥能上行向外,有昇陽舉陷、解散表邪、透發麻疹、託毒排膿、湧吐、開竅、散寒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病勢下陷的宜用升浮藥;沉降藥能下行向裡,有瀉下通便、清熱降火、利水消腫、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平喘、收斂固澀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下在裡、病勢上逆的宜用沉降藥。

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氣五味、質地輕重、炮製方法、配伍應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凡味屬辛甘,氣屬溫熱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如麻黃、桂枝、黃芪等,分別有發散風寒、昇陽舉陷等升浮作用;凡味屬苦酸鹹,氣屬寒涼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如大黃、芒硝、山楂等,分別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等沉降作用。一般花、葉、枝、皮等質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如蘇葉、菊花、桂枝、蟬衣等,分別有解表散邪、透發麻疹等升浮作用;凡種子、果實、介殼、礦石等質重的藥物大都是沉降藥,如葶藶子、枳實、牡蠣、代赭石等,分別有降氣平喘、消積導滯、潛陽熄風等沉降作用。藥物炮製後升降浮沉會發生變化:酒炒則升,姜炒則散,醋炒收斂,鹽炒下行。如大黃瀉熱通便主治下焦熱結便祕,若用酒炒,可治療目赤腫痛上焦熱證。再如知母主清肺胃之火,鹽炒知母則主瀉下焦腎火。配伍的不同也可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升浮藥在一批沉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反之沉降藥在一批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此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也有關,即春夏宜加辛溫升浮藥,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藥,以順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時氣特點,說明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還會在各種條件下發生相應的變化。

參考文章

升降浮沉中醫試說明藥物的升降浮沉。藥學食物的升降浮沉是怎麼回事?飲食淺談對中藥升降浮沉的認識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