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藥材名稱:圓蓋陰石蕨

名稱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概況

異名:石蠶(《圖經本草》),石奇蛇(《生草藥性備要》),石祁蛇(《嶺南採藥錄》),白伸筋(《江西民間草藥》),白毛巖蠶(《浙江民間草藥》),老鼠尾(《泉州本草》),石上螞蟥、馬騮尾(《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的根狀莖。

原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Moore,又名白毛蛇(廣東)。

歷史:本品為《綱目拾遺》首載,雲:“草石蠶,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節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經考證,與本品相符。

形態:植株高達20cm。根狀莖長而橫生,被密鱗片,鱗片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棕色至灰白色,膜質,盾狀著生。葉遠生,革質,無毛,葉柄基部有鱗片;葉片寬卵狀三角形,長、寬各10~15cm,三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一對最大,三角狀披針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側的較大,第二對以上的羽片較小,披針形,鈍頭;末回裂片通常有長短不等的2個鈍齒,每齒有小脈1條。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著生,其餘分離。(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145頁.圖290)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1760m的林中樹上或石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

生藥

栽培:適在溫暖溼潤環境中生長,宜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用塊莖繁殖,於晚秋或早春時挖取塊莖,按株行距各25~30cm開穴,深約7cm,每穴下塊莖2~3個,栽後覆土,每畝用種量20~25kg。亦可在4月初進行種子播種,培育1~2年後移栽。生長中,及時中耕除草,注意追肥,苗高33cm時,可行摘心,促使塊莖生長。越冬時結合培土,施上堆肥。

採集:全年可採挖根莖,除去葉及細根,晒乾,或鮮用。藥材產於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鑑別:根莖長條狀,扭曲,有時分枝,長5~25cm,直徑3~9mm;表面密被膜質鱗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須狀根,並具少數除去葉柄及細根後的痕跡。質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或綠色,可見點狀維管束,排列成一環。氣微,味淡。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淨雜質,剪去殘留莖葉,洗淨,潤透,切中片,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有機酸、氨基酸、糖類。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