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砂仁

藥材名稱:鴨腳板草

名稱出處:《中藥大辭典》

概況

異名:辣子草、地胡椒(四川)。

基源: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揚子毛茛的乾燥全草。

原植物:揚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ll Miq.(R..pensylvanicus L var siebold Ito)

形態:多年生草本。鬚根伸長簇生。莖鋪散,斜升,高20~50cm,下部節偃地生根,多分枝,密生白色或淡黃色柔毛。基生葉與莖生葉相似,為3出複葉;葉片圓腎形至寬卵形,長2~5cm,寬3~6cm,基部心形,中央小葉寬卵形,3淺裂至較深裂,邊緣有鋸齒,側生小葉不等2裂;葉柄長2~5cm,密生柔毛,基部擴大成褐色膜質的寬鞘,抱莖,上部葉較小,柄亦短。花與葉對生,直徑1.2~1.8cm;萼片狹卵形,長4~6mm,為寬的2倍;花瓣5,黃色或上面變白色,狹倒卵形,有5~9條深色脈紋,下部漸成爪,蜜槽小鱗片位於爪的基部;花托密生白柔毛。聚合果圓球形,直徑約1cm,瘦果扁平,無毛,邊緣有寬約0.4mm的寬稜,喙長約1mm,成錐狀外彎。花果期5~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7卷.322頁.圖版108.1-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2500m的山坡林邊及平原溼地。分佈於甘肅、陝西、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夏秋採收全草。

藥性

性味:①《分類草藥性》:“熱,苦。有毒。” ②《湖南藥物志》:“辛,有毒。”

功效:截瘧,解毒,散瘀。

主治:瘧疾,瘻腫,毒瘡,跌打損傷。 ①《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惡瘡,包魚口,外治蛇咬。” ②《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損傷。” ③《重慶草藥》:“可以截瘧。” ④《湖南藥物志》:“治癭腫。”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重慶草藥》:“治瘧疾:鴨腳板草嫩枝葉搗爛,發瘧前包紮於前臂內側接腕處,也可包於命門,以布墊之,包的時間不可過久。” ②《重慶草藥》:“治毒瘡或外傷出血:鴨腳板草嫩莖葉搗爛,包傷口上,可以拔毒祛膿,止血生肌,但不能包在未傷的面板上,否則刺激起泡。” ③《重慶草藥》:“治跌傷未破皮者:鴨腳板草少量,合酒塗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