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花荊芥

藥材名稱:水銀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汞(《別錄》),奼女(《藥性本草》),砂汞(《石藥爾雅》),靈液(《綱目》)。

基源:水銀為自然元素類的液體礦物自然汞。

原礦物:自然汞主要化學成分為單質汞(Hg)。水銀正品一般指自然汞。

歷史:水銀始載於《本經》。李時珍釋其名謂:“其狀如水似銀,故名水銀。”《別錄》載:“水銀生符陵(今四川省彭水縣東)平土,出於丹砂。”又云:“今水銀有生熟。此雲生符陵平土者,是出硃砂腹中,亦有別出沙地者,青白色,最勝。出於丹砂者,是今燒粗末硃砂所得,其色小白濁,不及生者。”說明古代已知水銀來之天然產和提煉,蘇頌還詳述了提煉方法:“經雲出於丹砂者,乃是山石中採粗次硃砂,作爐置砂於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盆,器外加火煅養,由煙飛於上,水銀溜於上,其色小白濁。”所述與現今自然汞(水銀)相吻合,因而認為古代水銀正品為礦物自然汞,自然汞產量少,現今亦是多由含汞礦石辰砂加工提煉製取。水銀除醫藥上使用外,並廣泛應用於科學測量儀中。

形態:於常溫下為液體礦物,錫白色。金屬光澤。不透明。密度為13.6g/cm3。在-39℃時,結晶為固體;350℃揮發成氣體。

產狀:自然汞單獨成礦者甚少,常與辰砂石英伴生,產於含辰砂的砂頁岩層及溫泉附近。

產地 產於湖北、湖南、陝西、青海、貴州、四川、雲南。

生藥

採集:通常用辰砂礦石砸碎,置爐中通空氣(或加石炭及鐵質)加熱蒸餾,再經過濾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見。藥材產於貴州、廣西、雲南、湖南、湖北、四川。

鑑別:水銀在常溫下為不透明的重質液體,全體銀白色,微有亮光,極易流動或分裂為小球,流過處不留汙痕,遇熱易揮發。不溶於水、乙醇、鹽酸,能溶於硝酸、熱濃硫酸中,形成汞鹽,能與多種金屬形成合金。以銀白色、光亮、流動靈活、在紙面流過處無痕跡者為佳。

化學性質

為單體金屬元素汞(Hg)

參考文獻

全國中草藥彙編,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