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蘚

藥材名稱:金牛草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小蘭青、細葉金不換、細金牛(《嶺南採藥錄》),小金不換(《廣東中藥》),細金牛草、七寸金(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辰沙草(貴陽)。

基源:為遠志科遠志屬植物小花遠志帶根的全草。

原植物:小花遠志Polygala arvensis Willd.(P.telephioides Willd.;P.kinii Courtois)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0~15cm,多分枝。根木質,細小,淡黃色或淡棕色,莖圓柱形,密被白色捲曲的短柔毛。葉柄極短,葉片紙質,互生,長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長0.5~1.2cm,寬3~5mm,先端鈍圓,具刺毛狀銳尖,基部鈍圓,全緣,無毛或近無毛,主脈在上面微凹,在背面稍凸起,側脈不明顯。總狀花序腋生,長約6mm,花少密集,每花有小苞片3枚,不等大,具緣毛,早落;萼片5,外面3枚較小,卵形,不等大,中間1枚長約3mm,兩側長約1.2mm,裡面2枚較大,斜長橢圓形,長3~3.5mm;花瓣白色或紫色,3枚,側生花瓣三角狀菱形,邊緣皺波狀,基部與龍骨瓣合生,龍骨瓣盔形,較側生花瓣長,頂端背部有雞冠狀附屬物;雄蕊8,花絲1/2以下合生成鞘,並與花瓣合生;子房長圓形;花柱向頂逐漸加寬並彎曲。蒴果近圓形,直徑約2mm;種子長圓形,黑色,密被白色短柔毛,頂端具白色種阜。花期6~7月,果期7~10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408頁.圖1400)

生境與分佈:生於中低海拔的山坡路邊草叢或空曠平地。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印度至菲律賓和新幾內亞也有。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挖全株,紮成小捆、晒乾。藥材主產於廣東。

鑑別

性狀:全草長5~20cm。根細小,淡黃色或淡棕色;質硬,斷面黃白色。莖細弱,分枝或不分枝,棕黃色,被柔毛;折斷面中空。葉片多皺縮,展平後呈卵形,倒卵形或長圓形,長1~1.8cm,寬2~6mm,淡黃色,葉端常有一小突尖;葉柄極短,有柔毛。在葉腋常可見花及果實,蒴果近圓形,長約2mm,頂端有缺刻,邊緣無毛,萼片宿存。種子頂端有3短裂的假種皮,氣無,味淡。

顯微 葉的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均稍波狀彎曲,平周壁具角質紋理,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6個。非腺毛單細胞,長58~160μm,多彎曲,具明顯壁疣。

理化:檢查皁甙:取樣品粗粉0.5g,置帶塞試管中,加熱水10ml,用力振搖1分鐘,生成永續性泡沫,放置30分鐘仍不消失。

藥性

性味:①《中藥志》:“辛,平。” ②《廣東中藥》第2冊:“微苦。”

功效:解毒,散瘀,止痛,鎮咳。

主治:霍亂吐瀉,胸痛咳嗽,百日咳、角膜潰瘍。 ①《嶺南採藥錄》:“治霍亂吐瀉,理內傷咳嗽。” ②《中藥志》:“解毒破血。治風痰膈氣,解罌粟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散瘀,止痛鎮咳,煎服治胸痛咳嗽,百日咳,小兒麻痺後遺症;鮮品搗爛醋調,外敷治角膜雲翳,角膜潰瘍,急性結膜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搗爛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醫學科技動態(廣東醫學科學研究所):“治麻風病神經反應:金牛草60g,(幹藥30g),或金牛草30g,兩面針根9g,加水500ml,煮成250ml,睡前加糖頓服。每晚1劑,連服3~6劑。”

單方應用:①《中藥志》:“治咳嗽胸痛,肺結核,肝炎,跌打損傷,毒蛇咬傷:金牛草9~15g。水煎服。外用,搗爛敷患處。” ②《雲南藥物志》:“治風溼、蛇咬傷:金牛草全草適量,內服或鮮品搗爛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