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草

藥材名稱:章魚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

魚(《綱目》),章舉(《韓昌黎集》),鱆、望潮(《閩中海錯疏》),小八梢魚、絡蹄(《東醫寶鑑》),蛸(《動物學大辭典》)。

基源:為章魚科蛸屬動物長蛸、真蛸的肉。

原動物:長蛸Octopus variabilis(Sasaki),又名長爪章。真蛸Octopusvulgaris Cuvier。

歷史:本品載於《綱目》。李時珍曰:“章魚,生南海。形如烏賊而大,八足,身上有肉……。”《閩中海錯疏》:“鱆,腹圓,口在腹下,多足,足長,環聚口旁,紫色,足上皆有圓之凸起……。”按此,其形態與生活習性,均與現今藥用章魚吻合。

形態:長蛸體形較大,胴部長橢圓形。表面光滑,無斑紋或具皺褶。漏斗器呈“VV”型。各腕長短不等,最長的1對約為最短的1對的2倍。每條腕上有2行吸盤。生活時肉紅色。內殼退化。(圖見《中國動物藥》.圖74)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泥沙底海區,春季在潮間帶的泥沙灘處掘洞穴居。入秋後移入深水中,伏泥沙內。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與南海。真蛸沿岸底棲動物,白天潛伏,夜間獵食。分佈於東海與南海。

真蛸體中等大,胴部橢圓形,背部表面有稀疏的疣起。漏斗器“ω”型,腕較長,各腕幾相等。雄性右側第3腕基化,端器很小,略呈尖椎形。生活時,體褐色;浸製標本為深褐色,胴背具十分明顯的灰白色斑點。內殼退化。(圖見《中國動物藥》.63頁.圖75)

生藥

採集:春至秋捕捉,4月最適宜,以紅螺殼系以繩上,投入水深15m左右的砂泥底海中,隔夜取出。或於秋冬季捕捉,11~12月最適宜,以小蟹做釣餌,用延繩釣法,於夜間在水深10m左右捕釣。捉後除去內臟,鮮用或晒乾備用。

化學性質

真蛸鮮肌肉中含多種氨基酸、牛磺酸(Taurine)、章魚肉鹼(Octopine);在唾液腺中含有多種消化酶、章魚毒素(Cephalotoxin)等。

參考文獻

鄧明魯、高士賢.中國動物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