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地丁

藥材名稱:紫金牛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平地木、葉下紅(《李氏草祕》),矮腳樟(《綱目拾遺》),矮腳三郎(《植物名實圖考》),矮茶、雪裡珠、矮腳草、地茶(《植物名實圖考長編》),矮茶荷(《草木便方》),矮茶風、地青槓(《分類草藥性》),矮茶子(《天寶本草》),千年不大(《中國藥用植物誌》),矮地茶(《中國藥典》、《湖南藥物志》),葉下珍珠(《江西民間草藥》),老不大(《浙江民間草藥》),不出林、鋪地涼傘、矮郎傘(《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矮腳茶(《上海常用中草藥》)。

基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紫金牛的全草。

原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Thunb.)Bl.

歷史:紫金牛始載於《圖經本草》,曰:“紫金牛生福州,葉如茶,上綠下紫,實圓紅,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採,去心曝晒,頗似巴戟。”《綱目拾遺》稱,“葉底紅,乃小木也,生山土,長不過一、二尺,葉如石楠,四月生蕊,五、六朵成簇,垂如脂麻鈴花,花作青白色,六、七月結小子,如天竺子,霜後色紅,儼如天竺子而大,俗呼矮腳樟,以其似樟葉而木短也。《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稱“矮腳三郎生安南,高五、六寸,橫根赭色,叢發,赭莖,葉生稍頭,秋結圓實下垂,生青熟紅…”。考證以上諸家所述,並結合附圖,即為今日紫金牛。

形態:常綠小灌木或亞灌木,近蔓生,具匍匐生根的根莖,直立莖長達40cm,單一不分枝,圓柱形,表面紫褐色,有條紋,幼時被微柔毛,後脫落變無毛。葉近對生或3~4片集生於枝稍近輪生,葉片厚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長3.5~7cm,寬1.5~3cm,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帶淡紫色,兩面無毛或有時在下面僅中脈上被細柔毛,羽狀葉脈,側脈每邊5~8條,細脈網狀;葉柄長6~10mm,被微柔毛。亞傘形花序腋生或生於近莖頂端的葉腋,總梗長約5mm,有花2~6朵;花兩性,5出數,花梗長7~10mm,通常下彎,花萼基部連合,萼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5mm,頂端急尖,具緣毛,兩面無毛,有時具腺點;花瓣粉紅色或白色,廣卵形,無毛,具密腺點;雄蕊較花瓣短,花葯披針狀卵形或卵形,背部具腺點;子房卵圓形,無毛。果實圓球形,直徑5~10mm,成熟時呈鮮紅色,多少具腺點。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時至第二年的5~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226頁.圖440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1200m的山谷、山坡雜木林下,竹林下陰溼處。分佈於中國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日本,朝鮮也產。

生藥

栽培:宜陰溼環境,需在肥沃、疏鬆而溼潤的腐殖質土或砂質壤土中栽種。用分株繁殖,在早春或晚秋挖起母株後,將帶有鬚根的植株進行分株,剪下作種苗。按行株距各27cm開穴,每穴栽苗3株,覆土壓緊,澆水定根。栽後返青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1次追肥,用人畜糞水追施。生長中期再次追肥1次。入冬前,用堆肥撒施。當植株封行後,每年結合鬆土除草,追肥1~2次。也可用種子繁殖。

採集:全年可採莖葉,洗淨,晒乾。

化學性質

全株含揮發油0.1%~0.2%,有0.2%的鎮咳有效成分巖白菜素,矮茶素Ⅱ號為一種甙,其糖的部分為果糖,此外,尚含蒽甙、鞣質、苦味質、羥基苯醌衍生物及三萜類成分。葉含槲皮甙(Quercitrin)、楊梅樹皮甙(Myricitrin)、巖白菜素和冬青醇(Ilexol)。根莖含信筒子醌(Embelin)和微量酸金牛醌。果實與根莖均分離得羥基苯醌衍生物Ⅰ、Ⅱ、Ⅲ的混合物。另外,從全草中分得兩種抗結核有效成分,即紫金牛酚Ⅰ(Ardisinol Ⅰ)和紫金牛酚Ⅱ[1]。另據報道,揮發油中含61種化合物,主要含龍腦(Borneol)、β-桉葉油醇(β-Eudesmol)和萜烯-4-醇(Terpinen-4-ol)[2]。

從根莖得紫金牛酮A、B(Ardisianone A、B)和杜莖山寧(Maesanin)[3]。

從地上部得三個三萜皁甙:仙客來亭A(Cyclamiretin)-3β-D-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仙客來亭A-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6α-羥基-13,28-環氧-30,30-二甲氧基齊墩果烷(2)、仙客來亭A-3β-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6α-羥基-13,28-環氧齊墩果-29-酸(3)[4]。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86。


[2] CA 1990;112:95525t。


[3] CA 1993;119:113373t。


[4] J Nat Prod 1993;56(10):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