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黃連

藥材名稱:瑪瑙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馬腦(陸機《靈龜賦》),瑪腦(《拾遺記》),文石(《綱目》)。

基源:瑪瑙為氧化物類石英族礦物。

原礦物:正品瑪腦一般指礦物瑪腦,主要由玉髓(隱晶質石英)和石英組成或由玉髓、蛋白石及石英組成。

歷史:瑪瑙原名馬腦,最早見於《本草拾遺》。陳藏器謂:“赤爛紅色,似馬之腦,故名。”李時珍引曹昭格古論雲:瑪瑙非石非玉,堅而且脆,刀刮不動,其中有人物鳥獸形者最貴。”又引顧薦負暄錄雲:“馬腦品類甚多……其質堅硬,碾造費工。南馬腦……色正紅無瑕,可作杯斝。西北者色青黑……。有柏枝馬腦,花如柏枝。有夾胎馬腦,正視瑩白,側視則若凝血,一物二色也。截子馬腦,黑白相間。綜上所述,可以認為古代瑪瑙,即現今礦物瑪瑙。

形態:瑪瑙主由隱晶質石英(屬於三方晶系)、蛋白石以及石英(屬於三方晶系)組成,呈緻密塊狀。灰色,且顏色勻一的稱灰瑪瑙;硬度6.5~7;密度2.67g/cm3;韌、耐磨蝕。紅瑪瑙呈紅色;顏色多呈條帶狀、同心環狀、雲霧狀分佈或樹枝狀分佈。條痕白色,蠟狀光澤。半貝殼至貝殼狀斷口。硬度6~7。密度2.6~2.7g/cm3。半透明至透明。

產狀:瑪瑙系由膠體溶液所形成,充填於岩石的裂隙或洞穴內。

產地 產於河南、湖北、安徽、江蘇、陝西、甘肅、四川、雲南、浙江、臺灣、新疆、遼寧等地。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挖,採後除去雜質。

鑑別

性狀:瑪瑙為不規則、多數為扁圓形塊狀(加工品)。呈紅色、淺紅色、橙紅色至深紅色,條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表面平坦光滑,玻璃光澤,有的凹凸不平,蠟狀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擊碎,斷面可見到以受力點為圓心的同心圓波紋,似貝殼狀。具鋒利稜角,可刻劃玻璃並留下劃痕。氣無,味淡。迅速摩擦不易熱。以色紅、透明、無雜石泥沙者為佳。

理化:取瑪瑙粉末適量,加等量無水碳酸鈉,充分研勻,用鉑金耳少許,置火焰上灼燒,形成玻璃樣透明的小球體,其中常含氣泡及小量紅色斑點。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淨雜質,洗淨,乾燥,數層布包定,打碎,再研或水飛極細粉。此外,還有煅制瑪瑙、豆腐制瑪瑙。

貯藏:密閉,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瑪瑙主含二氧化矽(SiO2)與含水二氧化矽(SiO2·nH2O)。常含有Fe、Mn等[1],據光譜全分析:紅瑪瑙含Fe量≥5%,含Mn量≤0.01%,含Al量≥1%;灰瑪瑙含Fe5%,含Mn0.06%,含Al0.3%;兩者均含Zn、Cu、Ni、Cr、V、W、Ti、Be、Ba、Ca、Mg;另紅瑪瑙尚含Pb、Sn、In、Ge、Zr;灰瑪瑙含有Mo、Ga、Ag、B[2]。

參考文獻

[1] 結晶學與礦物學,地質出版社,1978:343。


[2] 中國礦物學,地質出版社,198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