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硬皮馬勃

藥材名稱:石硫黃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石流黃(《範子計然》),石留黃、硫黃(《吳普本草》),崑崙黃(陶弘景命名),黃牙(《丹房鑑源》),黃硇砂(《海藥本草》)。

基源:石硫黃為自然元素類硫族的礦物。

原礦物:正品石硫黃是指自然硫。自然硫Sulphur主含硫(S)。

歷史:石硫黃始載於《本經》。李時珍釋名謂:“硫黃秉純陽火石之精氣而結成,性質通流,色賦中黃,故名硫黃。”陶弘景雲:“色如鵝子初出殼者,名崑崙黃”。蘇頌謂:“……又有一種水硫黃,……溪澗水中流出,以茅收取熬出,號真珠黃,氣腥臭,止入瘡藥,亦可煎煉成汁,以模寫作器……亦如鵝子黃也。”指出石硫黃成因之一,是由生物化學作用沉積的自然硫,但因夾雜有泥質及有機質等混入物,故常帶腥臭氣,同時需要提煉精製。李時珍雲:“凡產石硫黃之處,必有溫泉,作硫黃氣。魏書雲;悅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數十里乃凝結,即石硫黃也。”說明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硫礦床。在溫泉附近亦常見之。綜上所述,古代石硫黃的成因、產狀、性狀等與現今天然產的太物自然硫完全一致。

形態:自然硫晶形呈雙錐狀或厚板狀。通常呈塊狀、粉末狀。常帶有各種不同色調的黃色。晶面呈金剛光澤,斷面顯油脂光澤。硬度~2。性脆。密度2.05~208g/cm3。易熔(熔點119℃)。點烯後呈藍色火焰、並有二氧化硫臭氣。

產狀:自然硫常見於地殼的最上部或其表部。其形成有著不同的途徑。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沉積硫礦床;另一種為火山成因的自然硫礦床。

產地 山西、臺灣、陝西、青海、四川、雲南、西藏、湖北。

生藥

採集:將泥塊狀的硫黃及礦石,在坑內用素燒罐加熱熔化,取其上層的硫黃溶液,倒入模型內,冷卻後取出。藥材產於內蒙古、陝西、四川、河南、江蘇、山西、湖南、廣東。

鑑別:本品呈不規則塊狀,全體黃色,少有帶淡綠色或淡棕黃色,表面不平坦,常有細砂孔,有光澤,半透明,解理不完全,斷口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1~2,比重2.05~2.08。體輕,質脆易碎,斷面常可見針狀結晶。具特異臭氣,味淡。燃之易熔融,發藍色火焰,並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氣。以色黃、質鬆危、整塊、無雜質者為佳。

加工炮製:生硫黃 去淨雜質,砸成小塊。制硫黃取淨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現黑綠色為度,取出,去豆腐,陰乾。每硫黃100kg。用豆腐20kg。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防塵。

化學性質

純品主要含S,並含Fe與Se。商品中有雜質。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