蝟肉

藥材名稱:紫珠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紫荊(《本草拾遺》),止血草(《福建民間草藥》),螃蟹目、雅目草(《閩南民間草藥》),白毛柴、白奶雪草(《閩東本草》)。

基源:為馬鞭草科紫珠屬植物杜虹花及華紫珠的葉。

原植物: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C.pedunculata auct.non R.Br.),又名粗糠仔(臺灣),粗糠柴、賊子草(福建),鴉鵲飯(《中國樹木分類學》)。華紫珠Callicarpa cathayana H.T.Chang,又名紫紅鞭、米篩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魚顯子(《雲南植物誌》),鯉魚顯子(浙江、江蘇),珍珠風、創傷草(江蘇),魚瀉子、小葉珍珠風(浙江)。

歷史:(《本草拾遺》)始載紫珠,雲:“一名紫荊,似黃荊,葉小無椏,非田氏之荊也。至秋子正紫,圓如小珠,生江東林澤間”。據現代本草學者意見,以上所指的紫珠究竟屬何種,意見尚不一致,但無疑是紫珠屬植物。而現代中草藥書籍所收載的紫珠實為紫珠屬多種植物的統稱。

形態:杜虹花為小灌木,植株高1.5~3m。小枝、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星狀毛和分枝毛。單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2cm;葉片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6~14cm,寬3.5~7cm,基部近圓形或漸狹,邊緣具細鋸齒,頂端漸尖,表面粗糙,被短硬毛,背面被稀疏黃褐色星狀毛及亮黃色腺點,側脈8~10對。聚傘花序寬3~6cm,通常5~6次分歧;花序梗長3~4cm,有狹披針形或線形苞片;花萼杯狀,被灰黃色星狀毛,頂端4裂,裂齒鈍三角形;花冠淡紫色或紫色,長約2.5mm,頂端4裂,裂片鈍圓;雄蕊4,花絲纖細,著生於花冠管的基部,花絲伸出於花冠管外;子房由2心皮組成,4室。果實近球形,光滑,鮮時紫色,徑約2mm。花期5~7月,果期8~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583頁.圖5120)

生境與分佈:生於平地、山坡、灌叢中或溪邊林下。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

華紫珠的主要特徵是:小灌木,小枝纖細,有不明顯的皮孔。葉片僅兩面脈上有毛,下面有紅色腺點;葉柄短,長2~8mm。聚傘花序纖細,3~4次分歧,總花梗稍長於葉柄或等長;花萼有星狀毛和紅色腺點,萼齒不明顯,有腺點;花絲與花冠等長。(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586頁.圖5125)。生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及谷地灌叢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

生藥

採集:7~8月採收葉,晒乾。

藥理

紫珠100%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及綠膿桿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新中醫 197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