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img src="/uploads/baike/9/bd0843.gif"/>

藥材名稱:五加皮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豺漆(《本經》),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別錄》),追風使(《圖經本草》),五隹、白刺(《綱目》),五葉木(《新本草綱目》),白簕樹(廣東)。

基源:為五加科五加屬數種五加的根皮。五加屬全世界約35種;中國約27種。

原植物:正品五加一般指: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又名細柱五加。糙葉五加 Acanthopanax henryi(Oliv.)Harms(Eleutherococcus henryi Oliv.)。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Maxim.)。無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 Maxim.)Seem.(Panax sessiliflorum Rupr.et Maxim.)。輪傘五加Acanthopanax verticillatus Hoo.

歷史:五加皮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別錄》載:五加皮“五葉者良,生漢中及冤句,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千。”《圖經本草》雲:“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蔓藤,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叉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色,骨最堅。一說今有數種:汴京、北地者大片類秦皮、黃檗輩,平直如板而色白,絕無氣味。”《綱目》謂:“此藥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楊慎丹鉛錄作五隹,雲一枝五葉者隹故也。蜀人呼為白刺。”上述皆為五加,可見古代所用五加,其原植物不止一種。現今五加皮主為五加、糙葉五加和刺五加,其次為無梗五加和輪傘五加。近20年來,國內外對幾種五加皮特別是對刺五加皮根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頗多,認為屬於適應原性藥物,與人蔘作用相似,廣泛引起專家們對五加研究和應有的重視。

形態:五加皮為灌木,高2~3m。枝灰棕色,柔弱而下垂,呈蔓生狀,無毛,節上通常疏生反曲扁刺。葉為掌狀複葉,具小葉5,稀3~4,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cm,無毛,常有細刺;小葉片膜質至紙質,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cm,寬1~3.5cm,先端漸尖,基部近楔形,兩面無毛或沿脈疏生剛毛,邊緣有細鋸齒,下面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傘形花序單個,稀2個腋生,有時頂生於短枝上,直徑約2cm,有花多數;總花梗長1~2cm,結實後延長,無毛;花黃綠色,萼近全緣或具5小齒;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長約2mm;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離生或基部合生。果實扁球形,長約6mm,寬約5mm,黑色;宿存花柱長約2mm,反曲。花期4~8月,果6~10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6冊,圖27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600~3000m的山區灌叢林、林緣、山坡路旁或村落中。分佈地區甚廣,西自四川西北、雲南西北部,東至海濱,北自山西西南部、陝西北部,南至雲南南部和東南海濱的廣大地區內均有分佈。

糙葉五加與五加近似,其不同處為:枝疏生下曲粗刺,小枝密生短柔毛,後漸光滑。葉柄密生粗短毛;小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8~12cm,寬3~5cm,上面深綠色,粗糙,下面灰綠色,邊緣僅中部以上有細鋸齒。傘形花序數個組成圓錐花序,總花梗長2~35cm,有粗短毛。果實球形,有5稜,長約8mm。花果期7~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36頁,圖3802)生於海拔1000~3200m的山地林緣或灌叢中。分佈於山西、陝西、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四川。

刺五加與上述兩種不同之點為:一二年生的枝條密生直而細長的刺,刺呈針狀向下,基部不膨大,脫落後遺留圓形刺痕。葉柄通常也有細刺;小葉片橢圓狀倒卵或長圓形,長5~13cm,寬3~7cm,邊緣有銳利的重鋸齒。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或2~6個組成稀疏的圓錐花序,直徑2~4cm;花紫黃色。花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圖3801)生於海拔數百米至2000米的森林和灌叢中。分佈於中國東北及河北、山西。朝鮮、日本、原蘇聯也有分佈。

無梗五加的特徵為:頭狀花序緊密呈球形,直徑2~3.5cm,有花多數,5~6個稀多至10個,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復傘形花序,花瓣濃紫色,外面有短柔毛。果實倒卵狀橢圓球形,長1~1.5cm,稍有稜,宿存花柱長達3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37頁,圖3804)生於山地林下。分佈於華北、東北。

輪傘五加的形態特徵為:小枝紫色,有長1.5~3mm的短刺,基部下延,先端鉤狀。傘形花序主軸上輪生,花序除頂生者外,下部的傘形花序均無總花梗,有花10~20多朵;萼齒5,三角形,邊緣有纖毛;花瓣外面無毛,內面有柔毛。果實球形,直徑約5mm,3~5稜。花期7~9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381頁,0767條圖)生於海拔2900~3200m的山地林下或林緣。分佈於西藏東南部。

此外,下列幾種五加屬植物在少數地區也作為五加皮使用。 ①紅毛五加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的莖皮,使用於四川,參見“紅毛五加皮”條。 ②白竻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的根皮,使用於西南地區民間,參見“刺三甲”條。 ③喬木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m Franch.var.ferrugineus W.W.Smith的根皮,使用於西藏地區。 ④蜀五加Acanthopanax serchuenensis Harms的根皮,使用於陝西。 ⑤藤五加Acanthopanax leucorrhizus(Oliv.)Harms的根皮,陝西等地使用。

生藥

栽培:宜溫和溼潤的氣候,需陽光、能耐廕庇,對土壤要求不嚴。用種子繁殖,於10~11月或3~4月條播,按行距30cm開溝,深3~4cm,每畝用種量1.5~2kg。播後覆土蓋草,保持土壤溼潤,出苗時揭去蓋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勻苗,保持7~12cm株距,並用稀人畜糞水追施1~2次,第二年春季或初冬時移栽,按行株距各60cm穴栽。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用人畜糞水或堆肥施入,施後覆土。也可於6~8月扦插繁殖,在次年春季定植。5~7月易發生蚜蟲,可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防治。

採集:夏、秋季挖根,趁鮮用刀剝皮,或輕輕將根皮打裂剝下。晒乾。栽培品於種後4~5年採挖。藥材產湖北、河南、安徽。

鑑別

性狀:細柱五加皮不規則筒狀、雙筒狀或彎曲狀,長5~15cm,直徑3~12mm,厚1~3mm;外表麵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皮孔橫裂,長1.2~3~5mm;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白色或灰白色,放大鏡下可見眾多棕色小點狀樹脂道,排成數個斷續的環,徑向略成行,氣微香,味微辛而苦。刺五加皮多扭曲,厚1~2mm;外表麵灰棕色或黑褐色,皮孔長2~4~12mm,直徑1~2mm。折斷面纖維性,樹脂道不明顯。味微辛,稍苦澀。 無梗五加皮 厚0.5~1mm;外表麵灰褐色或黑褐色,皮孔長1.5~3.5mm,直徑約1mm。折斷面可見黃棕色小點狀樹脂道散在。氣香,味微辛,稍苦。以粗長、皮厚、氣香、無木心者為佳。

顯微 ①五加皮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有少數分泌道。韌皮部寬廣,外側有裂隙,射線寬1~5列細胞;分泌道較多,周圍分泌細胞4~11個。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及細小澱粉粒。 粉末:棕灰色,氣微香,味微苦辛而澀。 1)草酸鈣簇晶直徑8~76μm,含晶細胞類方形,常數個縱向相接,簇晶排列成行。 2)樹脂道、分泌細胞及管道中含淡黃色分泌物及無色油滴。 3)木栓細胞類多角形或類長方形,壁薄;較老根皮中有木栓石細胞,呈類長方形、類方形或類多角形,直徑9~50μm,長63~127μm,壁厚7~15μm,木化,不均勻增厚或一邊較薄。另可見韌皮纖維及澱粉粒。 ②無梗五加的根皮 粉末:暗棕灰色,氣微香,味淡。 1)草酸鈣簇晶,直徑7~50μm;含晶細胞呈類長方形,常數個縱向相接。 2)韌皮射線細胞,切向壁具網狀細紋理。 3)樹脂道分泌細胞及管道中含黃棕色分泌物及無色油滴。 4)木栓石細胞橫斷面觀呈類長方形,切向壁(外壁及內壁)增厚,約至12μm,常於徑向薄壁處斷開,其厚壁碎片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方形,有的具紋孔。另可見澱粉粒。(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289-29)

理化:取細柱五加樣品粉末2g,加適量甲醇,溫浸2小時,製成100%(W/V)溶液作為供試液。另取紫丁香甙、貝殼杉烯酸、β-谷甾醇標準品適量,分別以甲醇為溶媒配成1mg/ml作對照液。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0.8%CMC板上,以氯仿-甲醇-水(7∶3∶1)下層澄清液為展開劑,以貝殼杉烯酸、β-谷甾醇、紫丁香甙為對照。展開後,噴以10%硫酸溶液,於110℃加熱4分鐘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06)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此外,尚有炒制、酒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五加根皮含16α-羥基-(-)-貝殼烷-19-羧酸(16α-Hydroxy-(-)-kauran19-oic acid)、五加甙Bi(EleutherosideB1)、丁香甙(Syringin)、β-谷甾醇、胡蘿蔔甙、芝麻素(d-Sesamin)和硬脂酸等[1]。

刺五加根含多種甙類成分:五加甙(Eleutheroside)A、即胡蘿蔔甙、五加甙B即丁香甙、五加甙B1即異秦皮素葡萄糖甙(Isofraxidinglucoside)、五加甙C即乙基-α-D-半乳糖甙、五加甙E、F、G[2]。還含多種有機酸:肉豆蔻酸、棕櫚酸、9,11-十八碳二烯酸、油酸甲酯、白樺脂酸,芝麻素、苦杏仁甙及有促性腺和細胞毒作用的鵝掌楸木脂素甙(Liriodendrin)[3,4]、異秦皮素、木栓酮等[5]。還含多糖:有免疫活性的多糖,PESA、PES-B、AS-Ⅱ、AS-Ⅲ,降血糖活性的五加多糖(Eleutheran)A、B、C、D、E、F、G等[6~8]。又含烏苷(Guanosine)、磷酸腺苷(Adenosine)、胞嘧啶核苷(Cytidine)、尿苷(Uridine)、肌苷(Inosine)、胸苷(Thymidine)等[9]。

無梗五加根含無梗五加甙(Acanthoside)A、B、C、D、K2(1)、K3(2),另含1-芝麻素、1-檜脂素(1-Savinin)、胡蘿蔔甙、菜油甾醇、豆甾醇等[10,11]。

參考文獻

[1]植物學報 1983;25(4):356 。


[2]中草藥 1980;11(6):277 。


[3]中醫藥學報 1989;(3):55 。


[4]中草藥 1990;21(3):140 。


[5]藥學通報 1981;16(3):181 。


[6]科學通報 1983;28(3):185 。


[7]Phytochemistry 1985;24(11):2619 。


[8]J Nat Prod 1986;49(2):293 。


[9]CA 1983;99:102296n 。


[10]中草藥 1988;19(11):482 。


[11]CA 1980;92:10733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