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

藥材名稱:白馬骨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路邊金(《寧鄉縣誌》),六月冷、曲節草(《嶺南採藥錄》),硬骨柴(《江西民間草藥》),天星木(《廣西中藥志》)。

基源:為茜草科六月雪屬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六月雪屬全世界約3種,中國約2種。

原植物:白馬骨Serissa serissoides(DC)Druce 六月雪Serissa foetida Comm.,又名噴雪花、白雪丹(《中藥大辭典》)

歷史:白馬骨之名始見於唐代陳藏器所撰(《本草拾遺》),具曰:“白馬骨無毒,主惡瘡,和黃蓮細辛白調牛膝雞桑皮黃荊等燒末淋汁,取冶瘰癧惡瘡、蝕息肉白癜風,揩破塗之。又單取莖葉煮汁服,止水痢生江東,似石榴而短小對節”清代吳具溶所撰《植物名實圖考》蔓草類之十一節484頁亦有詳盡描述並附有圖:“按白馬骨《綱目》入於有名……視之,即六月雪,小葉,白花,矮科木莖……生原溼間,夏開白花……花鏡六月雪,六月開細白花,樹最小,而枝葉扶疎,大有逸緻,可作盆玩,喜清陰,畏太陽,深山叢木之下多有之……。”此後,在《嶺南採藥錄》、《廣西中藥志》、《湖南藥物志》、《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等現代醫藥書籍均有關於本品藥用的記述,並已被收載於《中國藥典1977年版》。

形態:落葉小灌木,高027~1.5m。枝粗壯.分枝多,灰白色。葉紙質或近革質,對生,通常叢生於小枝上部,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3cm,寬3~15mm,頂端短尖,全緣,基部漸狹而成1短柄,柄長1~1.5mm,葉兩面無毛,或下面被疏毛,側脈3~4對;托葉對生,基部膜質,頂有錐尖狀裂片數枚,長1.2~2.5mm。花白色,近無梗,叢生於小枝頂和近頂部的葉腋;苞片1。斜方狀橢圓形,頂端針尖,長藥2mm,白色,膜質,萼5裂,裂片三角狀錐尖,長約2.5mm,革質;花冠管狀長6~8mm,內有1簇茸毛,花冠裂片5,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5mm;雄蕊5枚,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花柱長約4mm,柱頭分叉;子房下位,具5稜,圓柱狀,1室。核果近球形,有2個分核。花期4~6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270頁、圖5953)

生境與分佈:生於100~2000m海拔高的山坡、丘陵、路邊、溪旁或灌叢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日本也有分佈。

六月雪與白馬骨不同點是:葉較小,狹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萼裂片三角形。亦較短。花期4~6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大辭典》.上冊.697頁1400條圖)生於山坡,路邊、溪旁、灌叢中。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越南、柬埔寨亦有分佈。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溼潤氣候,能耐旱,宜在丘陵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中栽培。用扦插繁殖。四川地區於10~11月進行,選取健壯枝條,剪成長約17cm的插條,剪去插條下部葉片後,按行距26cm開條溝扦插,株距約7cm,深13cm,插後覆土壓緊、澆水,苗期需注意中耕除草,追肥3次,以人畜糞水追施。培育2~3年後,於春、秋雨季移載,按行株距66×50cm穴栽,深約17cm,每穴栽苗1~2株,填土壓緊。栽後每年需勤除雜草,追肥2次,冬季可施堆肥。

採集:夏、秋季花後採收地上部分或根,晒乾或鮮用。

鑑別:莖圓柱形,直徑1~5mm,表面灰褐色,具粗縱溝紋及栓皮層剝落的痕跡,幼枝灰色,節外圍有膜質的托葉,質堅硬,斷面帶纖維性。葉黃棕色或黃綠色,薄革質,葉緣微向上反捲,略皺縮,易脫落,質脆。花簇生枝頂及幼枝葉腋,花冠多脫落,花萼殘存,萼筒倒圓錐形,裂片5,萼齒邊緣有細齒。氣微,味微苦。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齊墩果酸及其乙醯化物、烏蘇酸和β谷甾醇[1],根含皁甙02%[2]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學雜誌 1989,14(9)33。


[2] 新華本草綱要 第2冊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