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草

藥材名稱:木芙蓉花

名稱出處:《中藥大辭典》

概況

異名:地芙蓉(《圖經本草》),霜降花、水芙蓉(《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芙蓉的花。木槿屬全世界有200餘種;中國約24種、16變種或變型(包括引入栽培種)。

原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又名酒醉芙蓉(廣東、福建)。

歷史:始載於《綱目》:“列入木部。謂:此花豔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蓮之名。八九花始開,故名拒霜。其幹叢生如荊,高者丈許。其葉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著花,花類牡丹、芍藥,有紅者、白者、黃者、千葉者,最耐寒而不落。”《植物名實圖考》雲:“木芙蓉即拒霜花。”所云即本種無疑。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莖枝、果柄、小苞片和萼片均密被星狀細綿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5cm;托葉披針形,長5~8mm,常早落;葉寬卵形至圓卵形或心形,直徑7~15cm,常5~7掌狀分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具鈍圓鋸齒,上面疏被星狀細毛點,下面密被星狀細柔毛;基生脈7~11條,掌狀伸出。花兩性,單生枝端葉腋,花梗長5~8cm,近頂部有節;小苞片8,線形,長1~1.6cm,寬約2mm,基部合生;萼鐘形,長約2.5cm,5裂,裂片卵形,漸尖頭;花瓣白色或粉紅色,開放後漸變深紅色,單瓣或重瓣,直徑約8cm,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雄蕊柱長2.5~3cm,無毛;花柱枝5,疏被毛。蒴果扁球形,直徑約2.5cm,被淡黃色剛毛和綿毛,果瓣5。種子多數,腎形,背面具長柔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17頁.圖3363)

生境與分佈:中國原產,除西北外,廣佈各地,常栽培。日本和東南亞也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溫暖氣候,適應性較強。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多用扦插繁殖,在2~3月間選取1.2~1.5cm直徑粗的枝條,剪成15~18cm長的插條,每條具茅3個以上。然後以行距20~25cm開條溝,深約12~15cm,按株距10~13cm斜插於溝裡,覆土壓緊,使插條露出土面3cm左右。插後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溼潤。成活後,中耕除草,追肥1~2次,次年早春移栽,行株距各3m。以後每年需中耕除草2~3次。春、夏兩季以人畜糞水追肥;冬季可環施堆肥或廄肥。亦可用種子育苗繁殖。

採集:10月採摘初開放的花朵,晒乾。藥材主產浙江、江蘇。

鑑別:花鐘形,或團縮成不規則橢圓狀;小苞片8~10枚,線形;花萼灰綠色,5裂,表面被星狀毛;花冠淡紅色、紅褐色至棕色,皺縮,質軟,中心有黃褐色的花蕊。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壓。

化學性質

含黃酮甙、異槲皮甙(Isoqueiatrin)、金絲桃甙(Hyperin)、芸香甙、槲皮素-4′-葡萄糖甙(Quercitin 4′monde),即繡線菊甙(Spiraeoside)、槲皮黃甙(Quercimertrin)[1]。還含花色甙(Anthocyaniu),其含量隨花的顏色變化而不同:早晨花呈淡黃時不含花色甙,中午(淡紅色)和傍晚(粉紅色)含矢車菊素3.5-二葡萄糖甙(Cyanidin 3,5-diglucoside)、矢車菊素3-芸香糖甙-5-葡萄糖甙(Cyanidin 3-rutinoside-5-glucoside),傍晚的含量為中午的3倍。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7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