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檜
藥材名稱:野花椒
名稱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概況
異名:川椒(《中國民族藥志》),香椒、天角刺、黃總管(《江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芸香科花椒屬植物野花椒的果實。
原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Z.setosum Hemsl.;Fagara setosa Engl.),又名土花椒(安徽、江蘇、浙江)。
形態:灌木,莖幹有時無刺;枝條通常有皮刺及細小皮孔,皮刺成水平方向直出或略斜伸,基部扁,長短不等,當年生枝被疏毛或無,上有皮刺。互生,葉軸腹兩側邊緣有狹小葉翼,葉軸腹面對生二小葉基部,常有略向上伸的扁平皮刺;小葉通常5~9或11,對生,厚紙質,小葉柄極短,小葉片卵圓形,卵狀長圓形,披針形或廣卵圓形,長2.5~6cm,寬1.3~3.5cm,先端急尖或鈍或略呈圓形,有時微凹,基部急尖,楔尖或寬楔形,兩側略不對稱,邊緣具細小圓鋸齒,葉面,葉背,葉縫均具透明腺點,上面濃綠色,散生肉眼可見的剛毛,中脈下凹;下面青綠色,中脈凸出,無毛或基部中脈側脈被疏柔毛,中脈上散生小針刺。聚傘圓錐花序,頂生或頂生於側枝上,花序長1~5cm,花軸具短柄常被短柔毛;花被5~8,一輪,青色,長三角形,先端狹長;雄花雄蕊通常5~7,稀為4~8,花葯廣橢圓形,藥隔中間至頂部有色澤較深的腺點一顆,退化子房二叉裂,成熟心皮通常1~2,極少3,紅色至紫紅色,基部明顯地具伸長的子房柄,表面有粗大半透明的腺點,幹後突出;種子近圓球形,長4mm,黑色具光澤。花期3~5月,果期6~8月。本種常被誤認為花椒,花椒小葉片表面絕無剛毛,雌蕊和成熟果實(心皮)無子房柄,小葉片兩面除齒縫間外,無清晰或見腺點。多分佈於淮河以北各省。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山坡,路邊和林下及灌叢中。分佈於淮河以南,五嶺以北各地。
生藥
採集:8~10月採收成熟果實。晒乾,將果皮與種子分開,果皮為花椒,種子為椒目。
化學性質
葉含少量揮發油及馬慄樹皮素二甲醚(Aesculetin dimethylether)。果實含揮發油及辛辣物質山椒素(Sanshool);揮發油中有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乙酸芳樟醇酯(Linalyl acetate)[1]。根皮含二氫白屈菜紅鹼(Dihydrochelerythrine,即Toddalinine)、氧化白屈菜紅鹼(Oxychelerythrine)、N-乙醯番荔枝鹼(N-Acetylanomaine)、茵芋鹼、γ-崖椒鹼、谷甾醇、芝麻脂素、8-甲氧基-N-甲基巨盤木鹼(8-Methoxy-Nmethylflindersine)、白屈菜紅鹼、N-甲基大麥芽鹼、木蘭鹼,蔗糖。根含茵芋鹼(Skimmianine)、加錫彌羅果鹼(加錫果寧,(-)-Edulinine)、日巴里鹼[(±)-Ribalinine]、掌葉樹鹼[(-)Araliopsine][2]。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53。
[2]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