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頭

藥材名稱:葎草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勒草、黑草(《別錄》),葛葎蔓(《唐本草》),葛勒蔓(《蜀本草》),來莓草(《開寶本草》),葛葎草(《聖濟總錄》),葛勒子、澀蘿蔓(《救荒本草》),葛人藤(《本經逢原》),鋸鋸藤(《貴州民間方藥集》),五爪龍、中膠跡(《福建民間草藥》),老虎藤(《安徽藥材》),過溝龍(《江西草藥》),穿腸草、拉拉秧(《東北藥用植物志》),拉拉蔓(《河北藥材》)。

基源:為桑科葎草屬植物葎草的全草。

原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Antidesma scandens Lour.;Humulus japonicus Sieb.et Zucc.),又名拉馬花子(遼寧),割人藤(江蘇),假苦瓜、苦瓜藤(廣東),五葉雜藤、大葉五爪龍(浙江)。

歷史:葎草,首載於《唐本草》,雲:“葎草生故墟、道旁,葉似蓖麻面小且薄,蔓生有細刺,亦名葛葎蔓,古方亦時用之。”《綱目》謂:“二月生苗,莖有細刺,葉對節生,一葉五尖,微似蓖麻面有細齒,八、九月開細紫花成簇,結子狀如蓖麻子”。如上所述,經考證,與本種一致。

形態: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長3~6m。莖枝和葉柄有倒生小鉤刺。葉對生;葉柄長5~20cm;葉片紙質,掌狀5~7裂,花枝下部葉常3裂,長6~9cm,寬7~14cm,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表面被疏硬毛和白色腺點,背面延脈有硬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圓錐形,腋生或頂生,雄花小,花被片淡黃綠色,披針形,背面疏生硬毛和腺點,邊緣有細纖毛,花被片和雄蕊各5,雄蕊短於花被;雌花序腋生,排列成近圓形的穗狀花序;宿存苞片有白刺毛和黃色腺點,內有花2朵,苞片卵狀披針形,花被退化為一全緣的膜質片,灰白色;花柱紅褐色。瘦果扁球形,褐紅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02頁.圖100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曠地、路旁和村鎮附近。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晒乾。

化學性質

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D-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葡萄糖甙)、牡荊素(Vitexin)[1]、揮發油、鞣質等。種子含脂肪油27.9%[2]。全草還含膽鹼和天門冬醯胺。揮發油中含葎草酮、蛇麻酮[3]、β-葎草烯、石竹烯、α-

烯(α-Copene)、α,β-芹子烯(α,β-selin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4]。

參考文獻

[1] 藥學雜誌 1962,82:1331。


[2]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 中國經濟植物誌 1961:719,1647。


[3]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1960:867。


[4] BullChem Soc Jap 1970;43(11):3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