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草

藥材名稱:樟樹果

名稱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概況

異名:野春桂(《植物名實圖考》),油炸條、雞油果、青皮樹、木姜樹、泡香樟、山茴香、假山胡椒、野木姜(《新華本草綱要》)。

基源:為樟科木姜子屬植物紅葉木姜子的果實。

原植物:紅葉木姜子Litsea rubescens Lec.

歷史:樟樹果又名野春桂,載於《植物名實圖考》:“謂在雲南:見其折枝紅幹獨勁,綠葉未生,擎來圓紫苞,進出金粟。”與本種的小枝嫩時紅色,花先葉開放或同時開放,花被黃色頗與相似。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4~10m,樹皮綠色,小枝無毛,嫩時褐紅色。單葉互生,葉片膜質,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4~6cm,寬1.7~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有時被微柔毛,後漸脫落變無毛,葉脈羽狀,側脈每邊5~7條,呈紅色,直展,在近葉緣處弧曲,中脈、側脈在兩面均凸起;葉柄長1.2~1.6cm,無毛,呈紅色。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苞片4~6,互動對生,總梗長5~10cm,每一花序有花10~12朵,先葉開放或同時開放,花梗長3~4mm,被密柔毛,花被裂片6,黃色,寬橢圓形,能育雄蕊9,排成3輪,第3輪雄蕊花絲基部有1對黃色腺體,花葯4寶,藥室內向瓣裂,退化雌蕊細小,柱頭2裂。果實圓球形,直徑約8mm,果梗長約8mm,先端稍增粗,有稀疏柔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843頁.圖168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0~3800m的山谷常綠闊葉林中、路邊林緣或針闊混交林下。分佈於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生藥

採集:8~9月採摘果實,晒乾。

藥性

性味:辛,微溫。

功效:祛風散寒,消食化滯。

主治:治腸胃炎,胃寒腹痛,食滯,腹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4.5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青島中草藥手冊》:“治咽喉腫痛:樟樹果、燈芯草、黃柏各等分,白礬少許,共研末吹患處。” ②《青島中草藥手冊》:“治寒溼霍亂:樟樹果9g,乳香、沒藥各3g,浸酒服。”

單方應用:①《四川藥物志》:“治胃痛:樟樹果3g,研末吞服。” ②《西藏常用中草藥》:“治腸胃炎:樟樹果1.5~3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