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馬豆根

藥材名稱:涼粉草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仙人凍(《綱目拾遺》),仙人草(《職方典》)。

基源:為脣形科涼粉草屬植物涼粉草的全草。涼粉草屬全世界有8~10種,星散分佈於印度東北部至東南亞;中國產2種,其中1種入藥。

原植物:涼粉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M procumbens Hemsl.;M.elegans Hayata),又名仙草、仙人拌(廣東)。

歷史:涼粉草即仙人凍,始見於《綱目拾遺》草部,雲:“仙人凍,一名涼粉草,出廣中,……山中人種連畝,當暑售之。……療飢潤顏。”又引《職方典》雲:“仙人草,莖葉秀麗,香猶檀藿。夏取其汁和羹,其堅成冰,出惠州府。”至今廣東、廣西仍用本種作涼粉,並稱之為涼粉草。

形態:草本,直立或匍匐。莖高15~100cm,分枝或少分枝,莖、枝四稜形,被脫落的長疏柔毛或細剛毛。葉狹卵圓形或近圓形,長2~5cm,寬0.8~2.8cm,先端急尖,基部鈍,邊緣具淺或深的鋸齒,兩面被剛毛或柔毛;葉柄長2~15mm。輪傘花序多數,組成間斷的或近連續的頂生總狀花序,長2~10cm;花萼開放時,長2~2.5mm,果時花萼筒狀或壇狀筒形,長3~5mm,10脈,橫脈多數明顯,脈間形成小凹穴;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長約3mm,外被微柔毛,內面在上脣片下方冠筒內略被微柔毛,冠筒極短,喉部極擴大,冠簷2脣形,上脣具4齒,2側齒較高,中央2齒不明顯,下脣全緣,舟狀;雄蕊4,前對較長,後對花絲基部具齒狀附屬器,花葯匯合成一室。小堅果長圓形,黑色。花果期7~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6卷.549頁.圖版116)

生境與分佈:生於水溝邊及幹沙地草叢中。分佈於中國臺灣、浙江、江西、廣東、廣西。

生藥

採集:夏季採割地上部分,晒乾,或晒至半乾,堆疊燜之使發酵變黑,再晒至足幹。藥材產於廣東。

鑑別:全草多切成長約20cm的段。莖方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色,被灰棕色長毛,有溝槽,幼莖常扭曲,質脆易斷,中心有髓。葉對生,多皺縮,長圓形或卵圓形,兩面均被疏長毛,紙質,稍柔韌,不易捻碎。氣微,味淡甘,嚼之有膠性。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性味:①《本草求原》:“澀、甘,寒。”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效:清暑,解渴,除熱毒。

主治:中暑,消渴,高血壓,肌肉、關節疼痛。 ①《本草求原》:“消暑熱,解臟腑結熱毒,治酒風。” ②《中國藥用植物圖鑑》:“為清涼解渴除溼劑,全草煎服,治糖尿病。” ③《廣東中藥》:“治溼火骨痛。”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暑。治中暑,感冒,高血壓,肌肉、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作冷飲或浸酒。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急性風溼性關節炎,急性腎炎:涼粉草15~60g。水煎服。” ②《福建藥物志》:“治中暑,高血壓,急性病毒性肝炎,痢疾:涼粉草30~60g。水煎服。” ③《嶺南採藥錄》:“治花柳毒入骨:仙人凍180g,蒸數次,加生麻雀8只,連毛,浸雙料酒2000g,浸20天。每次服90g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