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

藥材名稱:螺螄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蝸籬(《別錄》),師螺(《本草拾遺》),蝸羸(《綱目》)

基源:田螺科環稜螺屬方形環稜螺或其它同屬動物去殼的全體。

原動物:方形環稜螺Bellamya quadrata(Benson)又名方田螺(《中藥大辭典》)。

歷史:本品首載於《綱目》。李時珍曰:“(螺螄)處處湖溪有之,江夏、漢沔尤多,大如指頭,而殼厚于田螺,惟食泥水,春月,人採置鍋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綜上所述,古今用藥相符。

形態:螺殼圓錐形,堅厚。殼高約3cm,螺層7層。殼表黃褐色或深褐色,有明顯的生長紋及較粗的螺稜。殼口卵圓形,邊緣完整。厴角質,黃褐色,卵圓形,其上有同心環狀的生長紋。(圖見《中藥大辭典》.2678頁.5622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河溝、湖泊及水田內。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四季採收,收集年久色白者,洗淨入藥。

加工炮製:煅螺螄殼:取淨螺螄殼,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成粉末用。

藥性

性味:甘,寒。 ①《別錄》:“味甘。” ②《本草拾遺》:“寒。” ③《本草匯言》:“味甘、微苦,氣寒,有毒。”

歸經:《玉楸藥解》:“入足太陽膀胱經。”

功效:清熱,利水,明目。

主治:黃疸,水腫,淋濁,消渴,痢疾,目赤翳障,痔瘡,腫毒。 ①《本草拾遺》:“汁主明目,下水。” ②《日用本草》:“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 ③《飲膳正要》:“治肝氣熱,止渴。” ④《綱目》:“治反胃,痢疾,脫肛,痔漏。” ⑤《玉楸藥解》:“治水脹滿,療腳氣,黃疸,淋瀝,消渴,疥疾,瘰癧,眼病,脫肛,痔瘻,痢疾,一切疔腫。” ⑥《中國藥用植物誌》:“治熱痰咳嗽,淋巴結結核,胃痛吞酸,潰瘍,脫肛,燙傷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煎湯或搗汁飲。外用:搗敷。

使用注意:①《本草匯言》:“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洩不實,並有冷瘕宿疝,或有久潰癰瘡未斂,不宜食之。”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中醫藥物敷臍療法》:“治腹脹飽滿,小便不通:甘遂、雄黃各3g,麝香0.5g,大螺1個(去殼)。同搗為末,填入臍孔中,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1次。待小便通暢,大便亦下,臍孔癢時,方去掉敷藥。” ②黑龍江中醫藥 1991;(1):“治小兒高熱,煩渴有汗,尿黃、苔黃、脈洪數:螺螄肉5個,燕子窩泥15g,吊揚塵30g,青黛0.3g。共研調勻,用雞蛋清調敷臍內,每日敷1~2次。” ③江蘇中醫 1969:(4):“治淋巴結結核:螺螄肉60g,樟腦、輕粉、巴豆仁各9g,血竭6g,蓖麻仁50g,砒霜1g。各藥研末,調成糊狀。用時將藥2~3g放膏藥中心,貼在患處,天暖3天換1次,天冷5天換1次,一般2個月可以痊癒。”

單方應用:①《永類鈐方》:“治黃疸,酒疸:小螺螄養去泥土,日日煮食,飲汁。” ②《小山怪證方》:“治黃疸吐血:病後身面俱黃,諸藥不效:螺10個,水漂去泥,搗爛,露1夜,五更取清汁服2~3次。” ③《扶壽精方》:“治五淋白濁:螺螄200g,連殼炒熱,入白酒600ml煮至200ml,桃肉食,以酒下,服數次。” ④《濟急仙方》:“治痘疹目翳:水煮螺螄,常食之。” ⑤《葉氏摘元方》:“治白遊風腫:螺螄肉入鹽少許,搗泥貼之。” ⑥《肘後方》:“治卒得咳嗽:屋上陳久白螺螄殼火煅,搗末,酒服2g。” ⑦《葉氏摘元方》:“治小兒哮疾:牆土上年久螺螄殼火煅為末,日晡以水調,日落時吞服。” ⑧《醫方摘要》:“治痘瘡不收:牆上白螺螄殼洗淨,煅研,摻之。” ⑨《奇效方》:“治陰頭生瘡:溪港中年久螺螄殼燒灰敷之。” ⑩虞摶《醫學正傳》:“治溼痰心痛:白螺螄殼洗淨燒存性研末,酒服2g。” ⑾談野翁《試驗方》:“治瘰癧已破:土牆上白螺螄殼為末,日日敷。”

醫藥家論述

倪朱謨《本草匯言》:“螺螄,解酒熱,消黃疸,消火眼,利大小腸藥也。顧汝淋曰: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因燥因火者,服用見效甚速,唯堪煮熟,挑出殼,以油醬椒韭調和食之,不雜藥料劑中。”

參考文章

螺螄的作用和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