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麴菌

藥材名稱:齒葉泥花草

名稱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概況

異名:鋸齒草、五月蓮(廣西)。

基源:為玄蔘科母草屬植物刺齒泥花草的全草。

原植物:刺齒泥花草Lindernia ciliata(Colsm.)Pennell(Gratiola liliata Colsm.)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可達20cm。莖直立或在多枝的情況下呈鋪散狀,枝傾臥,最下部的一個節上有時稍有不定根。葉對生,無柄或近無柄,偶有極短而抱莖的葉柄;葉片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7~45mm,寬3~12mm,先端急尖或鈍,邊緣有緊密的而帶芒刺的鋸齒,齒緣略角質化而稍變厚,兩面近無毛。疏鬆的總狀花序生於莖枝頂端;苞片披針形,約等於花柄的一半長;花柄無毛;萼長約5mm,僅基部聯合,齒狹披針形,有刺尖頭,邊緣略帶膜質;花冠小,淺紫色或白色,長約7mm,管細,長達4.5mm,向上略擴大,2脣形,上脣直立,卵形,下脣較大而伸展,約與上脣等長,常作不等的3裂,中裂片較大,向前突出,圓頭;後方2枚雄蕊有性,前方2枚為退化雄蕊,在下脣基部凸起成褶襞;花柱約與有性雄蕊等長。蒴果長莢狀圓柱形,頂端有短尖頭,長約為宿萼的3倍。種子多數,不整齊的三稜形。花果期夏季至冬季。(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7卷.第2分冊.147頁.圖版163-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300m左右的稻田、草地、荒地和路旁等低溼處。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從越南、緬甸、印度到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

藥性

性味:淡,平。

功效:清熱解毒,逐瘀破血,消腫止痛。

主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瘡癤腫毒,產後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廣西中草藥》:“治毒蛇咬傷,跌打腫痛:鮮齒葉泥花草90~120g。搗爛絞汁衝酒服,渣敷患處。” ②《廣西中草藥》:“治瘡癤腫毒:鮮齒葉泥花草適量。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

食療:《廣西中草藥》:“治產後腹痛:鮮齒葉泥花草30~60g,同雞肉60g煎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