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珠根
藥材名稱:黃花地丁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野豌豆、馬口鈴(《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小響鈴、狗響鈴(《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基源:為豆科百合屬植物響鈴豆的全草。
原植物:響鈴豆Crotalaria albida Heyne(C.formosana Matsum.)
歷史:本品始見於《滇南本草》。《雲南藥用植物名錄》、《雲南思茅中草藥選》等均有收載,雲:其能清熱、解毒、利尿。
形態:近灌木狀草本,高30~150cm。植株被白柔毛。莖自基部單一,分枝細。小葉單數互生,倒卵狀披針形,長1.5~4cm,寬0.3~1.7cm,先端鈍圓,具小凸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下面被微柔毛;葉柄甚短。托葉剛毛狀。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集花6~20朵,苞片絲狀,小苞片著生於花萼基部;花萼長0.7cm,5深裂,上面2枚萼橢圓形,下面3枚披針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或淡黃色,略長於萼;旗瓣先端寬圓形,微凹,被毛,至基部漸狹;翼瓣倒卵形;龍骨瓣先端長尾尖狀彎曲;單體雄蕊10,花葯異形,花柱細長,子房條形,胚珠多數。莢果圓柱形,膨脹,長0.8~1.2cm;種子6~12粒,腎形,種臍內凹。花果期5~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369頁.圖2468)
生境與分佈:生於荒地、山坡灌叢或草地。分佈於中國華南、華東、西南。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集,除去雜質及泥土,洗淨,晒乾。
化學性質
種子含野百合鹼、響鈴豆鹼(Croalbidine)[1]、槐花皁甙Ⅰ糖醛酸甲酯(Kaikasaponin Ⅰ uronic acid Me ester)、槐花皁甙Ⅲ糖醛酸甲酯(Kaikasaponin Ⅲ uronic acid Me ester)、槐花皁甙Ⅲ單甲基醚(Kaikasaponin Ⅲmonomethyl ether)、大豆皁甙Ⅰ、Ⅲ(Soyasaponin Ⅲ,Ⅰ)以及兩個新的齊墩果烯糖甙: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6-O-甲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二醇和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基-(1→2)-6-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皁醇B[2]。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20。
[2] Chem Pharm Bull 1991;39(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