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菜
藥材名稱:西洋參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西洋人蔘(《本草從新》),洋蔘(《藥性考》),西參(《增訂偽藥條辨》),花旗參(通稱)。
基源:為五加科人蔘屬植物西洋參的根。
原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a L.
歷史:18世紀初葉,美國入Lafiteau在加拿大的森裡發現類似於中國人蔘的植物,此植物早為林奈Linnaeus,C.訂名為Panax quinquefolia L,即為西洋參,產於加拿大的緬因州,向南分佈到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明尼蘇達州等地。因其性較緩和,適宜於老年體弱者服用,後漸傳入中國。最早在廬山植物園引種栽培成功,現中國東北地區有大面積栽培。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5cm左右,全體無毛。根莖短,根肉質,圓錐形,有時分歧。莖圓柱形,有縱條紋或略具稜。掌狀5出複葉,葉柄長5~7cm,通常3~4枝輪生於莖端;小葉片膜質,廣卵形至倒卵形,長4~9cm,寬2.5~5cm,先端急尖,基部闊楔形,小葉柄長約1.5cm,下部2片小葉最小,近於無柄。總花梗由莖端葉柄中央抽出,較葉柄稍長或近於等長;傘形花序,花多數,花柄細而短,基部有卵形小苞片1枚;萼綠色鍾狀,先端5齒裂,裂片鈍頭,萼筒基部有三角形小苞片1枚;花瓣5,綠白色,長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稍寬,花葯卵形至長圓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呈叉狀,下部合生:花盤肉質環狀。漿果扁圓形,熟時鮮紅色,果柄伸長。花期7月,果期9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6冊.圖282)
生境與分佈:原產北美洲。近年來中國東北地區多有栽培。
西洋參與人蔘相近,其不同點在於西洋參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或稍長,小葉片倒卵形,上面幾無剛毛,邊緣的鋸齒不規則且較粗大。根部圓錐形,較短。
生藥
採集:選取種植3~6年的根,於秋季挖採,除去分枝、根鬚,晒乾。噴水溼潤,撞去外皮,再用硫黃薰後晒乾。也有挖起後即連皮晒乾或焙乾。藥材主產於北美洲,中國吉林、河北、山東、福建等地有引種栽培。
鑑別
性狀:全鬚生晒洋蔘主根圓柱形、短圓柱形(下部有支根分歧者),圓錐形或紡錘形(下部無支根分歧者),長1 5~9cm,直徑0.5~3cm;表面淡黃色、灰黃色或土黃色,有縱皺和密集的橫紋及少數橫長的皮孔。根莖被除去或殘留,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0.1~1.3cm,直徑0.1~1cm,具1~4個凹窩狀莖痕,有時可見不定根;支根無或2~6個,根鬚具疣狀突起。質硬脆,斷面淡黃白色,可見棕色環,皮部散有紅棕色或黃棕色小點(樹脂道及油管),具放射狀裂隙。氣微,味苦、微甘。
生晒洋蔘,與全鬚生晒洋蔘相似,但支根已除去。
進口西洋參,多加工成生晒洋蔘,又稱“原皮西洋參”,表面灰黃色、棕黃色或土黃色,橫紋較明顯,大多無根莖,質堅硬而重。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加乙醚置水浴上回流1小時,棄去乙醚液,殘渣用70%乙醇迴流提取1小時,提取液在水浴上蒸至近幹,加水適量溶解殘留物,水溶液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水飽和的正丁醇萃取5次,將正丁醇萃取液減壓濃縮至近幹,加甲醇溶解,使成每1ml相當於0.5~1g原藥材的供試液,點於矽膠H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水(15142210)下層液為展開劑,以人蔘皁甙-Rb1、Rg1為對照。預飽和15分鐘,展開,展距12~14cm,取出,立即用熱氣流吹乾,噴以10%硫酸乙醇液,立即於110~120℃加熱數分鐘顯色,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85)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去除雜質,用適量清水悶潤,待軟後切片,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1854年從加拿大西洋參根中得到無定形西洋參圭能甙(Panaquilon),一個世紀後深入研究才分得人蔘皁甙-R0、-Rb1、-Rb2、-Rc、-Rd、和-Rc[1];從莖中得人皁甙-Rg1、-Rd、-Re、A1和C[2],並證明A1為假人蔘皁甙-F11,C為人蔘皁甙-Rb3;遼寧產的西洋參中得到人蔘皁甙-R0、-Rb1、-Rb2、-Rc、-Rd、-Re、-Rf、-Rg1、-Rg2、-Rg3、-Rh1和新成分-RA0(Ginsenoside-RA0)(1)為20(S)原人蔘二醇-3-[-0-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糖吡喃糖基(1→2)β-D葡萄糖吡喃糖基,20-[-0-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3]。微量20(R)-原人蔘二醇和新成分人蔘皁甙-Rg4為[3β,6α,12β一三羥-20(22),24一達瑪二烯-6-0-α-L-鼠李吡喃糖基-(1→2)-葡萄吡喃糖甙(2)[4];人蔘皁甙類的甙元為達瑪烷型(人蔘二醇和人蔘三醇)和齊墩果酸烷型[5~7]。
果膠3%~4%,其組成為半乳糖酸、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總澱粉36%~68.6%,總糖68%~74%,單寡糖26%~32%[8];還有蔗糖、人蔘三醇[3]。
氨基酸16種,主根含5.932%,鬚根7.737%,莖3.372%,葉11.723%,花蕾13.922,果實5.006%[3]。
揮發油中已檢出45種成分,其中15種倍半萜,以反式β-金合歡烯含量最高[9,10];16種無機元素[11],其他還有棕櫚酸和齊墩果酸[3]、豆甾烯醇、豆甾-3,5-二烯-7-酮[12]、胡蘿蔔甙等。
參考文獻
[1] 生藥學雜誌(日) 1978;32(2):96。
[2] Planta Med 1981;42(4):406。
[3] 藥學學報 1987;22(10):750。
[4] 吉林農業大學科研論文集,1988:433。
[5]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1979;(1):5。
[6] 特產科學研究(西洋參專輯) 1981:56。
[7] 中藥材科技 1981;(2):26。
[8] 中國藥學雜誌 1989;24(4):207。
[9] 藥學通報 1987;22(7):401。
[10] 中成藥研究 1985;(12):29。
[11] 西北植物學報 1987;7(4):266。
[12]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198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