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葛根

藥材名稱:蕨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蕨根(《綱目》),蕨萁(《四川中藥志》),烏糯葛萁(《浙江藥用植物志》),如意菜(《長白山植物藥志》)。

基源:為蕨科蕨屬植物蕨的嫩葉。蕨屬全世界約16種,中國約6種。

原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var.latiusculum(Desv.)Underw.ex Heller(Pteris latiuscula Desv.)又名拳頭菜(山東),蕨粑(廣東),蕨菜(通稱)。

歷史:蕨始載於唐《本草拾遺》謂:“蕨生山間,根如紫草,人採茹食之”。《綱目》菜部亦收載,雲:“蕨處處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卷如小兒拳,長則開展如鳳尾,高三、四尺。其莖嫩時採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晒乾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內有粉,搗爛再三洗澄,取粉作櫃籹,蕩皮作線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按上記述,應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可達1m。具長而橫走的根狀莖,被黑褐色茸毛。葉遠生,葉柄粗壯,淡褐色,光滑,長25~50cm;葉片近革質,闊三角形或長圓狀三角形,長30~60cm,寬20~40cm,三~四回羽裂,末回羽片或裂片長圓形,圓鈍頭,全緣或下部者有1~3對淺裂片或為波狀圓齒;側脈2叉。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的聯接脈上沿葉緣分佈;囊群蓋條形,具有變形的葉緣反折成的假囊群蓋。(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148頁.圖29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1200m的林緣及向陽山坡。中國各地廣泛分佈。世界溫帶及暖溫帶地區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冬季採收嫩葉、晒乾。

化學性質

含蕨素A(Pterosin A)、B、C、D、E、F、G、J、K、L、Z,蕨甙A(Pteroside A)(1)、蕨甙B(Pteroside B)、C、D、Z,棕櫚醯蕨素A(Palmitylpterosin A)、B、C,異巴豆醯蕨素B(Isocrotonylpterosin B),苯甲醯蕨素B(Benzoylpterosin B)、乙醯蕨素C(Acetylpterosin C)[1~5]、蕨內醯胺(Pterolactam)[6]、坡那甾酮A(Ponasterone A)、坡那甾酮甙A(Ponasteroside A)、蕨甾酮(Pterosterone)[7,8]、5-O-咖啡醯莽草酸(5-O-Caffeoylshikimic acid)、穀氨酸、苯丙氨酸、谷醯胺[9,10],蕨根甙(Ptaquiloside)、寬葉蕨根甙A(Ptelatoside A)、B、C[11]。

參考文獻

[1] Chem Pharm Bull 1972;20:426。


[2] Chem Pharm Bull 1972;20:2282。


[3] Chem Pharm Bull 1971;19:1491。


[4] Chem Pharm Bull 1971;19:2424。


[5] Chem Pharm Bull 1970;18:1488。


[6] Chem Pharm Bulll972;20:1087。


[7] Chem Pharm Bull 1968;16:762。


[8] Chem Pharm BuU 1973;21:2336。


[9] Chem Pharm Bull 1982;30:3219。


[10] Nippon Nogei Kagaku Kaishi 1974;48(10):573。


[11] J Nat Prod 1985;48(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