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根

藥材名稱:白朮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山薊、楊枹薊(《爾雅》),術(《本經》),山芥、天薊(《吳普本草》),山妾(《廣雅》),乞力伽(《南方草木狀》)、山精(《神藥經》),山蓮(《別錄》)

基源:為菊利蒼朮屬植物白木的根狀莖。蒼朮屬全世界約7種,中國5種

原植物:白木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clz.[Atractylis macro cephala(Koidz.)Hand-Mazz.]

歷史:白朮為常用中藥《本經》所載“木”列為上品,不分白朮和赤朮〈別錄〉始稱:“術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木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自此歷代本草及《中國藥典》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四版所載白朮原植物均為菊科蒼朮屬植物白木 日本無野生白朮,其栽培品系18世紀由中國引入、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狀莖結節狀。莖直立,中下部分枝,全體光滑無毛 中部葉有長3~6cm的葉柄,葉片通常3~5羽狀全裂,側裂片1~2對,倒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5~7cm,寬1.5~2cm,頂端裂片較側裂片大,倒長卵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白中部向上或向下,葉漸小,與中部葉等樣分裂,緊接花序下部的葉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頭狀花序較大,單生莖枝頂端,通常6~10個;苞葉綠色,長3~4cm,針刺狀羽狀全裂;總苞寬鍾狀,直徑3~4cm,總苞片7~10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及中層長卵形或三角形,中層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最內層寬線形,頂端紫紅色,全部苞片頂端鈍,邊緣有白色蛛絲毛;花管狀,紫紅色 瘦果倒圓錐狀,被稠密的順向長直伏毛;冠毛剛毛羽毛狀,汙白色,基部結合成環狀 花果期8~10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彩圖8)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草地或林下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有野生分佈,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有栽培 日本也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涼爽氣候,耐寒,忌高溫多溼,適於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栽種,忌連作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一般在3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條插或撒插,行距33cm,播幅10cm,深3cm,播後覆土蓋草,每畝用種量5-7kg 出苗後,結合除草鬆土,揭去蓋草,按株距3~7cm間苗,並用稀人畜糞水追施1次10月下旬~11月上旬挖取術栽,剪去莖葉及尾部根鬚,攤在陰涼處3~5天后,貯於稍幹細沙或細中,並在堆中插上草束,以便散熱排溼,12月下旬一次年2月下旬種植,按行株距26×21cm開穴定植或條栽,栽後覆土 苗高3~7cm時即可鬆土除草,用腐熟的人畜糞水、廄肥或堆肥追施3次,並結合培土7月中旬前後現蕾開花時,需分次摘除 雨季注意排水 病害有立枯病、白絹病、根腐病,發現病株均需拔除燒燬,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木栽或噴霧;鏽病,用97%敵鏽鈉300倍液噴射;鐵葉病,用11100的波爾多液防治 蟲害蚜蟲,可用40%樂果1500倍液噴殺;地老虎和蠐螬,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澆注

採集:立冬前後待下部葉枯黃時,挖取生長2~3年的植物根部,除去地土部分、根鬚及泥土,然後烘乾稱白木或烘乾 也有的晒乾,稱為晒木或冬木 藥材主產於浙江嵊縣、東陽、昌化、仙居,安徽歙縣、黃山、寧國

鑑別

性狀:根莖為不規則的肥厚團塊,有的如拳狀,長313cm,直徑157cm,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縱皺紋和溝紋,並有細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 質堅硬,斷面不平坦,生晒術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棕黃色油點,烘木斷面淡黃白色,角質,多裂隙 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粘性 以個大、質堅實、斷面黃白色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 根莖(直徑2cm)橫切面:木栓層為1-5列木栓細胞,其間常夾有斷續的石細胞帶、皮層、韌皮部及木質部射線中散在油室,長徑180~340μm,短徑135~180μm,含有棕色油滴,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外側的導管多1~3列徑向排列,具旁無木纖維束,其餘有的導管間常夾有木纖維束。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針晶和菊糖 根莖膨大部(直徑3cm)橫切面:皮層、射線及髓中有多數油室散在,無韌皮纖維 導管大多1~2列作放射狀排列,稀有木纖維包圍 根莖頂端(直徑1cm)橫切面皮層,射線及髓中油室很少 韌皮部外側有帽狀或半月形纖維束 木質部導管和纖維均發達(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圖114~116) 粉末:淡黃棕色,氣清香,味甘、微辛 ①菊糖 呈扇形,散在或存在於薄壁細胞中。 ②石細胞 為木栓石細胞,單個散在或三數個成群,有的與木栓細胞相連結,淡黃色 呈類多角形、類長方形、類方形或類長圓形,直徑37~64μm,長至76μm,少數呈紡錘形者長至117μm,壁厚薄不勻,有的層紋可見,孔溝及胞腔明顯 ③草酸鈣針晶 不規則充塞於薄壁細胞中,並有散在。針晶細小,長10~32μm,稀至56μm,少數呈細桿狀,直徑約至4μm。 ④纖維 黃色,大多成束,呈長梭形,稍彎曲,邊緣不平整,末端斜尖或較平截,直徑22~34μm,壁甚厚,孔溝明顯,胞腔較狹細或寬大,有的含黃棕色物或針晶。 ⑤木栓細胞 表面觀呈類多角形,壁頗薄,微木化,有的含淡黃色內容物 有的連結木栓石細胞。另可見導管及管胞。(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105)

理化:①白朮的薄層色譜 1)取樣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於60℃水浴中溫浸1小時,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乾,殘渣加石油醚(60~90℃)3ml溶解,點於矽膠H-CMC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00:2)為展開劑,以蒼朮酮為對照。展距10cm,取出,晾乾,噴以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於100℃加熱2分鐘,斑點顯紅紫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6~IA) 2)取樣品粉末適量 用水煮沸提取,水提液以石油醚(30~60℃)萃取3次,合併石油醚萃取液,回收石油醚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己片-苯-乙酸乙酯(14∶3∶3)為展開劑,以白朮醚、脫水蒼朮內酯、蒼朮內酯、羥基蒼木內酯、以蒼朮酮為對照展開後,用碘蒸氣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6-1B) ②不同產地白朮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適量,置揮發油提取器中提取揮發油,用乙酸乙酯稀釋成10%溶液,點於矽膠板上,以苯-乙酸乙酯-己烷(15∶15∶70)為展開劑,展距20cm,用5%對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噴霧,加熱顯色,蒼朮酮噴後即顯紅色,烘後成紫色,蒼朮素烘後顯綠色,茅木醇及桉油醇在同一位置,烘後顯棕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6-2) ③不同生長年限白朮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適量,用揮發油提取器提取取揮發油,加石油醚溶解,點於矽膠G-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7∶3)為展開劑,展距10cm,用香草醛乙醇-濃硫酸(0.5∶8∶2)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6-3) ④白朮及其炮製品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適量,用蒸餾法提得揮發油,加乙酸乙酯溶解成一定濃度,點於矽膠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環已烷(15∶15∶70)為展開劑,展開後,用5%對 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或異羥肟酸鐵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6-4) ⑤白朮與蒼朮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2g,用環已烷5ml振搖提取5分鐘,濾過,濾液點於矽膠05%CMC-Na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5∶5)為展開劑,展開後,用0.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10%硫酸液噴霧,加熱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5-5)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有白朮片、焦白朮、麩炒白朮和七炒自術。 ①白朮片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浸泡至三、四成透,撈出,悶潤至透,切厚片,乾燥。 ②焦白朮 取白木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取出放涼 ③麩炒白朮 取麩皮,撒入熱鍋內,用中火加熱,俟冒煙時,倒入白朮片,拌炒至表面深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白木100kg,用麩皮10kg。 ④土炒白朮 用灶心土(伏龍肝)粉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倒入白木片,拌炒至表面掛土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每白木片100kg,用灶心土20kg 此外,尚有炒制、米制、泔制、制炭等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油中王要成分為蒼木酮(Atractylon)、白朮內酯A(Butenolide A)、白木內酯B(Butenolide B)、3-β-乙醯氧基蒼朮酮(Acetoxyatractylon)、3β-羥基蒼朮酮(Hydroxyatractylon)、芹烷烯酮〔Selina-4(14),7(11)-dien-8-one〕、倍半萜(C15H22O)[1]。還含有白朮三醇(Tetradeca2,8,10-trien-4,6-diene-1,12,14-triol)的各種醯化產物,有12-α-甲基丁醯-14-乙醯基-2E,8Z,10E-順白朮三醇、12-α-甲基丁醯-14-乙醯-2E,8E,10E-反白朮三醇、14-α-甲基丁醯2E,8Z,10E-順白朮三醇、14-α-甲基丁醯-2E,8E,10E-反白朮三醇[2]。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第1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9:152。


[2] 化學學報 1989;47(1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