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莖

藥材名稱:牛至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小葉薄荷(《植物名實圖考》),香薷(《滇南本草》)。

基源:為脣形科牛至屬植物牛至的乾燥地上部分。牛至屬全世界約15~20種;中國有1種,供藥用。

原植物:牛至Onganum vulgare L.,又名土香薷、川香薷、滇香薷(四川、貴州、雲南),土茵陳(廣西、福建),白花茵陳、白花土荊芥(湖南、雲南)。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載:“小葉薄荷生建昌。細莖,小葉,葉如枸杞而圓,數葉攢生一處,稍開小黃花如粟。俚醫用以散寒,發表,勝於薄荷。”所述及附圖應為本種,但花黃是因幹品所誤。主產於雲南、四川、貴州,多數為自產自銷。《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收載。

形態: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莖直立,高25~65cm,多少帶紫色,具倒向或微卷曲的短柔毛。葉片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1~4cm,寬0.4~1.5cm,頂端鈍,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或微心形,全緣或有遠離的小鋸齒。花序呈傘房狀圓錐花序,由多數長圓狀在果時多少伸長的小穗狀花序所組成;苞片長圓狀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約5mm;花萼鍾狀,連齒長約3mm,內面在喉部有白色柔毛環,萼齒5,三角形,等大;花冠紫紅、淡紅至白色,兩性花冠筒顯著超出花萼,而雌性花冠筒短於花萼,冠簷明顯二脣形,上脣直立,下脣開張,3裂,均呈長圓狀卵圓形;雄蕊4,在兩性花中,後對短於上脣,前對略伸出花冠;在雌性花中,前後對近相等。小堅果卵圓形,長約0.6mm,微具稜,褐色,無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第197頁.圖5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3600m的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上。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新疆。歐亞兩洲及北非也有;北美也有引種。

生藥

採集:7~8月開花時採收地上部分,晒乾或鮮用。藥材主產於江西、湖南、雲南、四川。廣西、甘肅、貴州、陝西等地亦產。

鑑別:全草長23~50cm。根較細小,略彎曲,直徑2~4mm;表面灰棕色。莖方柱形,直徑2~3mm,表面紫棕色至淡棕色,密被細白毛,節明顯,節間長2~3cm;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綠色。單葉對生,多皺褶或脫落,暗綠色或黃綠色,展開後葉片卵形至寬卵形,全緣,兩面密被腺點。聚傘花序頂生。苞片倒長卵形,下部黃綠色,頂端紫色。花萼鍾狀,頂端5裂,邊緣密生白色細柔毛。小堅果扁卵形,紅棕色。質脆,易碎。氣微香,味微苦。以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揮發油,油中主含麝香草酚(Tymol)、香芹酚(Carvarol)、對聚傘花烴(p-Cymene)。全草尚含水蘇糖(Stachyose)[1,2]。

參考文獻

[1]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79,1061 。


[2]CA 1933;2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