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香草

藥材名稱:升麻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綠升麻(湖北、西北各省、雲南),西升麻、川升麻(通稱),雞骨升麻(西北)。

基源:為毛茛科升麻屬植物部分種類的根。升麻屬全世界約18種以上;中國約8種,其中6種供藥用。

原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Actaea cimicifuga L.;Cimicifuga mairei Lévl.),又名綠升麻(湖北、雲南),黑升麻(《陝西中藥名錄》)。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Actinospora dahurica Turcz.ex Fisch.et Mey.;Actaea dahurica Turcz.),又名窟窿牙根、牤牛卡根、龍眼根(東北)。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又名窟窿牙根、龍眼根(東北)。正品升麻一般指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單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 Wormsk.,又名野升麻(《陝西中藥名錄》),其根莖在東北、四川有時也混用。小於升麻Cimicifuga acerina(Sieb.et Zucc.)Tanaka的根莖在河北與四川部分地區民間藥用。

歷史:升麻始載於《別錄》。《綱目》釋其名曰:“其葉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圖經本草》描述其形態:“今蜀漢、陝西、淮南州群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並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須”。此描述再參考《綱目》的升麻附圖,係指類葉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這種情況,在中國四川等部分地區沿用至今。但歷代本草所載升麻不止一種,如陶弘景雲:“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復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綠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陶氏所說產益州(即今四川省境內)的雞骨升麻,可能即是升麻屬的升麻,產北部形虛大而黃色的可能是升麻屬的其它種植物。升麻為常用中藥,早在30年代初期就有人進行升麻的生藥學研究,40~50年代開始進行藥理、臨床的研究,60~70年代進行了較詳細的化學成分研究,由於其療效顯著,現已載入《中國藥典》,並廣泛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對升麻研究的重視。

形態:升麻為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大形,堅實,表面黑色,有多數內陷的老莖殘跡。莖高1~2m,圓柱形,中空,上部分枝。下部莖生葉具長達15cm的葉柄;葉片輪廓三角形,二至三回3出羽狀全裂,頂生小葉菱形,常淺裂,邊緣有鋸齒,側生小葉斜卵形,比頂生小葉略小,或所有的小葉均較小,長僅2.5~4cm,寬1~2,5cm(多小葉變種var.foliloloea Hsiao);上面無毛,下面沿葉脈疏被白色柔毛;或下面全部密被白色綿毛(毛葉變種var.velutina Franch ex Finet.et Gagnep.)莖上部葉較小,常一至二回3出或羽狀全裂。圓錐花序,具分枝3~20條,花序軸和花梗密被灰色或鏽色的腺毛及短毛;苞片鑽形,比花梗短;花兩性,萼片倒卵狀圓形,白色或綠白色,長3~4mm;退化雄蕊位於萼片內面,。寬橢圓形,長約3mm,頂端微凹或二淺裂,能育雄蕊多數;心皮2~5,密被灰色毛。蓇葖果長圓形,長8~14mm,寬2.5~5mm,被貼伏的柔毛,基部漸狹或長2~3mm的柄,頂端有小喙。種子3~8,橢圓形,全體生膜質鱗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彩圖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0~2300m間的山地林緣、林中或路旁草叢中。分佈於河南、山西、湖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藥材名升麻(又稱川升麻、西升麻),產陝西(洛南、西鄉),四川(南坪、西昌、灌縣),青海(互助、湟中),此外,雲南、甘肅、河南、湖北也產,以四川產量較大。主銷中國西南、西北、中南等地。

興安升麻與升麻形態的區別為:根狀莖為橫生的不規則長條塊狀,常分岐或呈條狀結節,略彎曲,有多數下陷的圓洞狀老莖殘跡,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下部莖生葉為二回或三回3出複葉,有長葉柄,各回小葉均有明顯小柄,頂生小葉寬菱形,3深裂,基部微心形或近圓形,側生小葉稍偏斜。圓錐花序具分枝7~20;花單性,雌雄異株;萼片5,早落,退化雄蕊叉狀2深裂,頂端有2個乳白色的空花葯;心皮4~7,疏被灰色柔毛或近無毛。種子3~4,橢圓形,四周及中央生鱗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 第2版.圖219)生於山地林緣灌叢、山坡疏林或草地中。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藥材名北升麻,產黑龍江、河北(承德、張家口),山西(大同),內蒙古(集寧、涼城);此外,遼寧、吉林也產,以山西、河北產量最大,銷全國並出口。

大三葉升麻與上述兩種區別為:根狀莖粗壯,有圓洞狀老莖殘痕。莖下部微具槽。下部莖生葉為二回3出複葉;小葉均有柄,中央一片柄較長,兩側的較短,小葉片較上述兩種厚,稍帶革質,兩面均無毛,頂生小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頂端3淺裂,側生小葉斜卵形。圓錐花序具2~9分枝,其分枝和花序軸所成的角度通常小於45°;退化雄蕊橢圓形,頂端白色,近膜質,通常全緣。蓇葖長圓形,無毛或毛或近無毛;種子通常2,四周生膜質鱗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20)生於山坡草叢或灌叢中。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藥材名關升麻,產遼寧(本溪、鐵嶺、鳳城),吉林(永吉、樺甸)及黑龍江等地,銷全國。

除了上述3種升麻外,各地尚有用本屬單穗升麻和小升麻植物的根狀莖作升麻入藥:單穗升麻C,simplex Wormsk.其根狀莖在東北、四川也被混用。此種植物的特點在於花序通常單一而不分枝,根莖較上述三種為小。分佈於東北、河北、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四川。小升麻C.acerina(Sieb,et Zucc.)Tanaka其植物的特徵在於葉為3出複葉,近基生,小葉卵狀心形;根狀莖較細,生多數鬚根。分佈於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廣東、陝西、寧夏、甘肅、四川、貴州。過去河北與四川部分地區民間稱其根莖為小升麻,作藥用,目前在商品藥材中不常見。其它還有少數地區用其它科屬植物的根莖作升麻入藥的,如廣東、廣西、福建習用菊科植物華麻花頭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的根作升麻藥用;在貴州及四川有一種“秤桿升麻”或“土升麻”,取自菊科植物澤蘭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的根及根莖;在甘肅、陝西部分地區民間有用虎耳草科落新婦Astilbe chinensis(Maxim.)Franch,et Sav.;在雲南部分地區用溪畔落新婦Astilbe rivularis Buch.-Ham.的根莖稱紅升麻;還有在四川部分地區用毛茛科植物類葉升麻Actaea asiat ica Hara的根莖,稱“綠豆升麻”作為藥用。

生藥

栽培:對氣候適應性較強,宜在陰溼而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中栽培。用分株繁殖,於早春或深秋,結合收穫,將挖出的根莖掰分開,分成若干株,按行株距各33cm左右穴栽。生長期中,注意中耕除草與施肥,保持土壤溼潤。越冬時結合田園清潔,進行培土壅根。

採集: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晒至細根干時,用火燎去鬚根,晒乾。關升麻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北升麻主產於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西升麻主產於陝西、四川、青海。

鑑別

性狀:西升麻(升麻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直徑0.7~3~6cm,分枝極多,莖基直徑04~1cm,細根極多,斷面灰綠色。以個大,質堅、外皮黑褐色、斷面黃綠色者為佳。 北升麻(興安升麻根莖)分枝較多。直徑1一1.5cm,莖基較密,斷面微帶綠色。 關升麻(大三葉升麻根莖)呈不規則長塊狀,多短分枝成結節狀,長8~20cm,直徑1.5~2.5cm;表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時皮部脫落可見網狀筋脈,上有數個圓洞狀莖基,直徑0.5~2.5cm,兩側及下面有少數細根斷痕。質堅硬而輕,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微苦。

顯微 升麻 根莖(直徑約1cm)橫切面:最外為1列棕色不整齊的後生皮層,細胞壁增厚,有層紋;內側為1列石細胞,單個或成群,類方形,壁較厚,壁孔明顯;以下為10數列薄壁細胞。韌皮部外側尹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300839.html' target='_blank' >心淨宋墒魷宋槌桑簧湎嚦砉恪D局什坑傻脊薌澳鞠宋槌桑淨V醒胛瑁械囊殉煽斬礎1酒餌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8522.html' target='_blank' >薄壁組織中有大量樹脂塊(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21) 粉末:黃棕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①纖維管胞,呈長梭形,末端斜尖、長尖或鈍圓,偶有微凹或一側尖突似短分叉,直徑13~55μm,長約至495μm,壁厚2~9μm,具緣紋孔細小,有的沿紋孔口裂成縫隙,胞腔偶含黃棕色團塊狀物。 ②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117μm;有的具緣紋孔導管分子粗短,呈圓桶狀,兩端略小,具緣紋孔細小而密,網紋導管的紋孔狹細而偏斜;有的導管腔內含棕色物。 ③後生皮層細胞黃棕色,表面觀呈類多角形或三角形,稍有細胞間隙,壁厚3~16μ,厚薄不勻,有的垂周壁及外平周壁瘤狀增厚,突入於胞腔。 ④澱粉粒較多,細小的常聚整合團,單粒類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22μm,復粒由2~4分粒組成 另可見本薄壁細胞及韌皮纖維。(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97)興安升麻 根莖(直徑約1.5cm)橫切面:後生皮層細胞壁稍增厚,無層紋;皮層石細胞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較薄,紋孔較少;韌皮部外側的纖維群較小,木纖維大部非木化;薄壁組織中的樹脂塊很少。(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22) 粉末:米黃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①纖維管胞,略呈梭形,末端斜尖、長尖或鈍圓,一端常明顯分叉,偶有3分叉,分枝等長或長短不一,直徑9~45μm,長約至594μm,壁厚4~9μm,木化或非木化,紋孔口有的連線成裂隙。 ②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3μm,具緣紋孔大多細小,排列緊密的呈六角形,偶見網狀三生增厚;網紋導管的網孔狹細。 ③後生皮層細胞壁厚2~9μm,偶見垂周壁及外平周壁瘤狀增厚,突入於細胞腔。另可見及少數石細胞。(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99) 大三葉升麻 根莖(直徑約1.5cm)的橫切面:與升麻相似,其區別點是後生表皮細胞類方形,壁薄,無紋理;皮層石細胞類方形或長圓形,壁較薄,紋孔少;韌皮纖維、木纖維均木化,皮層薄壁組織中樹脂塊多見。(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22) 粉末:黃棕色,氣微苦而澀。 ①纖維管胞,末端長尖或稍鈍圓,有的一端分叉,分枝常不等長,直徑14~47μm,長約至506μm,壁厚2~9μm,有的胞腔內含深棕色物。 ②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83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的呈六角形,有的導管腔內含棕色物。 ③後生皮層細胞壁厚2~5μm。 ④澱粉粒少數,單粒直徑8~36μm;復粒偶見,由2~3分粒組成。(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98)

理化:取樣品粉末2g,用甲醇50ml提取2小時,濾過,回收甲醇,殘渣加熱水20ml,水浴加熱30分鐘,用乙醚萃取,乙醚液回收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1)為展開劑,以升麻醇、阿魏酸、β-谷甾醇為對照。展距17cm,用10%磷鉬酸乙醇液噴霧,於105℃加熱3分鐘,斑點均顯深藍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在與阿魏酸相應位置上斑點顯藍色熒光。(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0)

加工炮製:①升麻片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浸泡至三四成透時取出,潤透,切厚片,乾燥。 ②蜜升麻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升麻片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升麻100kg,用煉蜜25kg。 ③升麻炭 取升麻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 ④酒升麻 取升麻片,加酒與水拌勻,用微火焙乾。每升麻片100kg,用酒20kg。 ⑤炒升麻 取升麻片,用文火少炒至微焦或焦黃。 ⑥麩升麻 先將鍋燒熱,加入麥麩與升麻片,炒至微黃色,篩去麥麩。每升麻片100kg,用麥麩15k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蛀。蜜升麻和酒升麻應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含酚性酸類,有解熱、鎮痛、消炎作用的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阿魏酸、咖啡酸和水楊酸等[1,2]。 呋喃色酮類是升麻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解痙作用的阿密茴醇(Visamminol,維斯阿米醇)和阿密茴素(Visnagin,齒阿米素)[3],還有去甲阿密茴素(Norvisnagin)[4]和升麻醇(Cimiginol)[5](1)。三萜類,有升麻烯醇、北升麻醇(Dahurino1)[6]及有降壓、解熱、防止肝損傷的升麻醇木糖甙(Cimicifugoside)等[7,8]。 吲哚酮類黃色素,有黃色素甲和乙(兩者為幾何異構體)[5]。其它尚含生物鹼等[2]。

參考文獻

[1]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0;(5):18 。


[2]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2 。


[3]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132,1134 。


[4]中藥成分之化學.第2輯.臺灣新醫藥出版社,703 。


[5]Chem Pharm Bull 1981;29(8):2182 。


[6]中醫大辭典 中藥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72 。


[7]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6;(3):55 。


[8]國外醫學中藥分冊 198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