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木豆
藥材名稱:夜明砂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異名:天鼠屎、鼠法、石肝(《本經》),黑砂星(《綱目》),簷老鼠屎(《江西中藥》)。
基源:為蝙蝠科蝙蝠屬動物蝙蝠、大耳蝠屬動物大耳蝠、伏翼屬動物伏翼、以及菊頭蝠科菊頭蝠屬動物大菊頭蝠等多種蝙蝠的乾燥糞便。
原動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laus Thomas,又名服翼(《爾雅》),天鼠(《本經》),飛鼠、老鼠、
蟔(《方言》),仙鼠(《爾雅》郭璞注),夜燕(《綱目》),方蝙蝠、鹽老鼠(《中國藥用動物志》)。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又名鹽老鼠、兔蝠(《中國藥用動物志》)。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ek,又名家蝙蝠(《中國藥用動物志》)。大菊頭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又名馬鐵菊頭蝠、鹽老鼠(《中國藥用動物志》)。
形態:蝙蝠,體較型小,體長為45~80mm,前臂長46~54mm,顱基長18mm。眼細小,鼻部無鼻葉或其它衍生物。耳短而寬,耳屏亦短,其尖端較為圓鈍。尾發達,向後一直伸到股間膜的後緣。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後至軀體兩側後肢及尾間,生有一層薄的翼膜,膜上無毛。背腹面毛的基部呈黑褐色,毛塵灰白或白色,腹面淺棕色,下腹面全為白色。
生境與分佈:多棲息於屋簷、房樑、石縫、巖洞或樹洞中,獨居或大批群居,白天在洞內休息,清晨或黃昏出來活動。分佈很廣,見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河北、山西、湖北、湖南、福建、四川等地。
大耳蝠 身體較小,體長50~80mm,前臂長37~42mm,顱基長約19mm。耳極大,為其外形最特徵之點,耳殼近乎卵圓形,前後緣均甚凸出,耳端狹圓,耳殼內有很多道細紋。耳屏甚長,幾乎為耳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後肢及足均纖細。尾長几乎與身體相等。全身背面淺灰褐色,毛基黑褐色,毛尖灰棕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棲息于山洞、樹洞或房屋頂樓中,獨居,不群居。分佈於黑龍江、吉林、甘肅、青海、河北、四川等地。
伏翼 體型很小。頭骨小而寬,略呈三角形,向前轉折時達眼與鼻孔中間。耳屏小,圓鈍,略向前彎轉,內緣凹,外緣凸出。足纖小。翼膜由趾基起始,距緣膜發達,呈圓弧形。尾之最末端伸出股間膜。體背面暗棕色,頭部色較深。腹面較淺,毛基深棕而毛端灰棕。棲息於屋簷或古老房屋中。中國各地均有分佈。
大菊頭蝠 體型較大,體長60多mm,前臂長55~60mm,顱長23~25mm。鼻部有複雜的葉狀面板衍生物,形成特殊的鼻葉,而顯著地有別於其它蝙蝠。鼻葉兩側及下方為一較寬的馬蹄形肉葉,中間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正面略似提琴狀,其側面中央略凹,後面有一連線葉襯托,其高度略低於鞍狀葉之頂端,通長呈寬圓形,與一頂葉相連,耳大而寬,端部削尖,不具耳屏。全身被有細密柔軟的毛。背毛淺棕褐色,腹毛均為灰棕色。棲息于山洞,群居。分佈於吉林、陝西、山東及四川、雲南等地。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收,以夏季為宜。從巖洞中將蝙蝠糞掃起,去淨砂石等雜質,晒乾。
鑑別:本品為長橢圓形顆粒,兩端略尖,長0.5~0.7cm,直徑約0.2cm。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質鬆易碎,破碎者呈小顆粒或粉末狀。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棕色或黃棕色有光澤的昆蟲頭、眼及小翅。氣微苦而辛。以乾燥無砂土、色棕褐、質鬆、嚼之無砂感,並有小亮點者為佳。
加工炮製:揀淨雜,簸去泥沙,或漂洗後晒乾。
化學性質
含尿素、尿酸、膽甾醇及少量維生素A等。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