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糖

藥材名稱:薅田藨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藨(《爾雅》),蛇泡艻(《生草藥性備要》),紅梅消、紅鎖梅(《植物名實圖考》),薅秧泡(《分類草藥性》)。

基源:為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茅莓的全草。懸鉤子屬植物約有700多種。中國產近200種。約有30多種藥用。

原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又名小葉懸鉤子(《華北經濟植物誌要》),茅莓懸鉤子(《東北木本植物圖志》)。

歷史:《綱目》雲:“一種蔓小於蓬蘽,一枝三葉,葉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開小白花,四月實熟,其色紅如櫻桃者,俗名薅田藨,即爾雅所謂藨者也。”故郭璞注云:“藨即莓也。子似覆盆而大,赤色,酢甜可食。此種不入藥用。”又云:“其四五月熟而色紅者,乃薅田藨也,不入藥用。陳氏所謂以茅莓當覆盆者,蓋指此也。”《植物名實圖考》雲:“按藨屬甚多,李時珍亦未盡考,故不雲有紅花者。”《辰溪縣誌》:“山泡有三月泡、大頭泡、田雞泡、扒船泡。泡即藨,語音輕重耳;名隨地改,殆難全別。蓋色、形、味與蓬蘽、覆盆相類,其功用應亦不遠。李時珍分別入藥、不入藥、亦只以本草所有者言之,而山鄉則可食即多入藥,未可刻舟膠柱也。此草滇呼紅鎖莓,採作果食。湖南、北謂之過江龍,《簡易草藥》收之。其枝稍下垂,及地則生根,黔中謂之倒築傘。”《遵義府志》:“枝葉結子,與薅秧藨絕似,枝末柱地則生根、復起再長,柱地復然,大者不知其本末所在,根可入藥雲。”

形態:灌木,高1~2m;枝呈拱形彎曲,被柔毛和稀疏鉤狀皮刺。羽狀複葉互生,小葉3枚,在新枝上偶有5枚,菱狀圓形或倒卵形,長2.5~6cm,寬2~6cm,頂端圓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伏生疏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邊緣有不整齊粗鋸齒或缺刻狀重鋸齒,常具淺裂片;葉柄長2.5~5cm,頂生小葉柄長1~2cm,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傘房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數朵至多朵,被柔毛和細刺,花直徑約1cm,花萼外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針刺,萼片5,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有時條裂,在花、果時均直立開展;花瓣5,卵圓形或長圓形,粉紅至紫紅色,基部具爪;雄蕊多數,花絲白色,稍短於花瓣,雌蕊多數子房具柔毛。漿果狀聚合果,球形,直徑1~1.5cm,紅色,無毛或具稀疏柔毛;核具淺皺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279頁.圖2288)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00~2600m的山坡雜木林下、向陽山谷、路旁或荒野。分佈於中國東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日本、朝鮮也有。

生藥

採集:7~8月採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晒乾。

藥材產於江蘇、廣西、福建、江西。

鑑別:乾燥花枝長約30cm,葉片多少脫落,枝的表面紅棕色或桔黃色,散生有短刺;質地堅實,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葉片表面黃綠色,背面灰白色,具柔毛,常破碎不全,大多皺縮捲曲;花穗多數枯萎,花瓣多萎落不存。氣微弱,味微苦而澀。

以乾燥、葉片多、無雜質者為佳。

藥性

性味:甘、酸,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澀、酸。” ②《本草求原》:“酸、澀,平。” ③《嶺南採藥錄》:“味苦,微寒。” ④《南寧市藥物志》:“甘,平。” ⑤《新華本草綱要》:“味甘、酸,性平。”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澀,涼。”

功效:散瘀,止痛,殺蟲,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吐血,跌打損傷,產後瘀滯腹痛,痢疾,痔瘡,疥瘡,瘰癧。 ①《生草藥性備要》:“除螆疥,殺蟲,出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癧;十蒸九晒治吐血,止牙痛。”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跌打,咳嗽,產後瘀痛,赤痢,熱眼。”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咯血,吐血,痢疾,腸炎,肝炎,肝脾腫大,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結石,月經不調,白帶,風溼骨痛,跌打腫痛;外用治溼疹,皮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8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嶺南採藥錄》:“治瘰癧:蛇泡竻葉搗爛敷。” ②《江西民間草藥》:“治創傷出血:薅田藨葉晒燥,研細末,敷傷口,潔布條扎護。” ③《嶺南採藥錄》:“治汗斑及白泡瘡:蛇泡竻莖葉,燒灰,和茶油塗。” ④《中草藥學》:“治瘡癰腫毒,溼疹,皮炎:莖葉鮮品洗淨,搗爛敷患處。”

參考文章

薅田藨根的功效中醫薅田藨的作用和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