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泡藤

藥材名稱:刺人蔘

名稱出處:《吉林中草藥》

概況

基源:為五加科刺蔘屬植物刺蔘的根、莖。刺蔘屬全世界約3種;中國有1種,入藥。

原植物:刺蔘Oplopanax elatus(Nakai)Nakai(Echinopanax elatum Nakai),又名東北刺人蔘(《東北植物檢索表》)。

形態:多刺灌木,高1~3m。小枝灰色,密生刺狀直刺,刺長約1cm。葉為單葉,葉片掌狀5~7淺裂,薄紙質,近圓形,直徑15~30cm,裂片三角形或闊三角形,上面無毛或疏生剛毛,下面沿脈有短柔毛,邊緣有鋸齒,齒端有短刺和刺毛。花序由傘形花序組成圓錐花序,近頂生,長8~18cm,主軸密生短刺和刺毛,傘形花序直徑9~13mm,有花6~10朵,下部者有總花梗長到2.5cm,上部者無總花梗,總花梗密生刺毛;花柄長3~6mm,密生刺毛;萼無毛,具5齒;花瓣5,長圓狀三角形;雄蕊5;子房2室;花柱2,基部合生或合生至中部,長約3mm。果實球形,直徑7~12mm,黃紅色;宿存花柱長4~4.5mm。花期6~7月,果期9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266頁.2579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400~1550m的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混交林下。產于吉林長白山。原蘇聯和朝鮮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秋採挖,晒乾。

化學性質

根含生物鹼、皁甙、多糖及強心甙[1]。並含揮發油成分;己醛、己醇、3-蒈烯、茨烯、β-蒎烯、2-戊基呋喃、辛醛、β-羅勒烯、壬醛、十一碳烯、辛酸、α-

烯(α-Copanene)、葎草烯(Humulene)、α-金合歡烯(α-Famesere)、δ-蓽澄茄烯(δ-Cadinene)、橙花叔醇(Nerolidol)、愈創木醇(Guaiol)、香榧醇(Torreyol)和布藜醇(Bulnesol)。莖含揮發油成分:己醛、β-蒎烯、2-戊基呋喃、辛醛、十一碳烯、辛酸、δ-蓽澄茄烯、橙花叔醇、愈創木醇、香榧醇、布藜醇、2,4-壬二烯醛(2,4-Nonadienal)和杜鬆烯(α-Cubebene)。葉含揮發油成分:己醛、己醇、3-蒈烯、β-蒎烯、α-戊基呋喃、辛醛、β-羅勒烯、壬醛、葎草烯、α-金合歡烯、δ-蓽澄茄烯、橙花叔醇、愈創木醇、香榧醇、杜鬆烯、庚醛、2-壬酮、旁波烯、石竹烯、愈創木烯、別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和古芸烯(α-Gurjunene)[2]。根莖揮發油尚含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十六酸、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棕櫚酸乙酯(Ethyl palmitate)、硬脂酸乙酯(Ethyl stearate)、亞油酸甲酯(Methyl linoleate)、亞油酸乙酯[3.4]。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66。


[2] 中草藥 1989;20(8):2。


[3] 中國藥學雜誌 1990;25(3):167。


[4] 藥學學報 1987;22(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