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測量
[拼音]:diyingli
[外文]:crustal stress
存在於地殼中的應力,即由於岩石形變而引起的介質內部單位面積上的作用力。它一般包括兩部分:
(1)由覆蓋岩石的重量引起的應力;
(2)由鄰近地塊或底部傳遞過來的構造應力。前者是由引力和地球自轉慣性離心力引起的應力。設以Z軸垂直於地表向下,其垂直分量σZ一般就等於單位面積上覆岩石的重量(以壓應力為正)
σZ=ρgZ,
式中ρg 是上覆岩石的平均容重,Z為深度。其水平分量按照彈性理論應為:
σX =σY=[v/(1-v)]σZ,
式中
V
為岩石的泊松比,在0.15~0.30之間。然而由於地球介質在長時間應力作用下發生流變,使水平與垂直應力分量之間的應力差逐漸消失,所以一般認為重力引起的是一個各向均等的靜應力狀態,即σX =σY =σZ =ρgZ,
在構造地質學中稱為標準狀態。構造應力是指與標準狀態差異的部分,它除了包括由鄰近地塊或底部傳來的現代構造應力外,還可能包括過去構造運動殘留下來而尚未完全鬆弛掉的殘留應力,以及附近人為工程(如隧洞、開採面)引起的應力變化。在工程界也有人取地應力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公式為標準應力狀態,來考慮偏離它的應力部分。
構造應力直接反映地殼運動的動力源,它是造成地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構造應力強烈的地區開挖隧洞,由於洞壁成為自由表面,這裡就容易變形,使洞體逐漸縮小或造成坍塌。因此研究地應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尋求地應力的方法有:
現場應力測定
大致可分3種方法:
(1)應力解除法
在地表或井巷壁(圖1a,開導孔)上鑽一個直徑幾釐米的孔(圖1b),在其中安裝幾個在不同方向測量孔徑變化的元件(圖1c),然後在孔周圍幾倍孔徑的地方挖一個解除槽(圖1d),使岩心與周圍巖體隔開,不再受周圍地應力的作用,這時元件將反映孔徑的變化。假定這是一個彈性變化過程,就可以據此反過來算出在應力解除前作用在這個巖體上的應力。
(2)應力恢復法在要測應力的地點周圍先安放測量變形的儀器,記下讀數,然後在這裡挖一解除槽。在槽內墊入一個或幾個可充氣壓的壓力枕,增加其中的氣壓使周圍測形變的儀器恢復原有讀數,壓力枕中的氣壓就是垂直於解除槽的正應力。這個方法不需假定巖體是彈性。
以上兩種方法一般只能測出地殼淺層的應力,最深曾在2400米以下的井巷中採用過。
(3)水壓致裂法利用深石油鑽井,在某一深度處將其上下封住,增加中間段的水壓,當水壓突然下降時,說明井壁開裂,由此可推算垂直於裂縫的主應力大小,通過井下照相或印模法可定出它的方向,這個方法可測得較深處的地應力,例如曾到達5100米深處,但精度不及前兩種方法。
震源機制解求應力方向
根據不同地震臺站接收到的P波初動是向上或向下,可以定出震源處的兩個節面和主應力的方向。雖然它和震源深度處的構造主應力方向還有差別,不過一般認為,在一個地區多次地震機制解的統計平均方向接近構造主應力的方向。這個方法不能定出主應力的大小。
地應力場的反演
根據從地質學、大地測量學、地震學得到的地殼運動特徵和本地區的巖性,假設一組作用在此地區的外力,就可以進行應力場和形變場的計算。將計算結果與實測資料比較,若符合不好就在合理範圍內調整引數重新計算,由此,通過反演可以得出一個區域的或全球的應力場。這個方法必須對深部結構、巖性、外力的分佈和殘留應力場作一定假設,所得的解不是唯一的。解的精度有賴於所用資料的精度。
20世紀70年代,根據全球現場應力測量的結果,對於地殼上部(最深達2500米)的應力有如下認識:
(1)在結晶基底岩石和許多褶皺帶中,平均水平應力通常超過覆蓋壓力。哈斯特(N.Hast)曾於1969年建議:
Z單位為米,σx、σy單位為兆帕。
(2)在沉積蓋層區和節理巖體中,平均水平應力小於覆蓋壓力,布林(Bulin)於1971年建議:
(3)兩個水平主應力通常是不相等的,最大剪應力隨深度而增加(圖2),表明存在現代構造應力。
(4)古老岩石中存在著殘留應力,表明地殼岩石具有一定屈服強度,彈性應變能可以儲存至少107年,甚至可能達109年。
如何更好地測定深部的應力狀態和更好地反演地應力場,都是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參考書目
耶格和庫克著,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譯:《岩石力學基礎》,第3版,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J.C.Jaeger and N.G.W. Cook, 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3rd ed.,Chapman and Hall,London,1979.)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及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編著:《地應力測量的原理和應用》,地質出版社,北京,1981。
A.McGarr and N.C.Gay,State of Stress in the Earth Crust,Annual Review Earth Planetary Sciences,No.6,pp.405~436,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