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金蓮花
藥材名稱:血散薯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金不換、一滴血(廣東),山烏龜、獨腳烏桕(廣東、廣西)。
基源: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血散薯的塊根。
原植物:血散薯Stephania dielsiana Y.C.Wu(Stepharia sinica auct.Sin.non Diels),又名一點血(廣西)。
歷史:本品歷代本草未見記載。但華南地區作為民間藥用已有較長曆史。藥材主產於廣東,自產自銷。此外,廣西、湖南也產,民間自產自用。
形態:多年生草質藤本,全株無毛。塊根近長圓紡綞形或不規則塊狀,常露於地面,直徑10~15cm,外皮褐色,粗糙,有較多的疣狀小乳突,莖常帶紫紅色,枝葉折斷有紅色液汁流出。葉互生,紙質,葉柄與葉片近等長,於葉柄盾狀著生;葉片闊三角狀卵形,長、寬均為5~13cm,頂端有突尖,基部平截或近圓形,全緣或有時呈微波狀。傘形聚傘花序腋生,雌雄異株;雄花序復傘狀,小聚傘花序疏鬆簇生於假傘梗的末端,萼瓣均紫色,花瓣貝殼狀,雄蕊花絲合生成柱狀;雌花序頭狀,花期不見假傘;花被左右對稱,萼片1,花瓣2。核果較小,內果皮長不超過1cm,其上的雕紋末端呈彎鉤狀。花期5~7月,果期7~9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99頁.圖82)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谷、溪邊、林中、石縫及峭壁上。分佈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挖取根部,除去鬚根及泥沙,晒乾。藥材主產於廣東,廣西,湖南亦產。
鑑別
性狀:塊根略呈扁球形或球形,直徑6~13cm,頂端微凹陷,殘留莖基直徑5~7mm;表面深棕色,粗糙,有縱向突起的皮孔,長1~3mm。商品多為類圓形的橫切塊片,直徑3~7cm,厚2~5mm,略捲曲,切面可見維管束(三生構造)排成3~4個同心環。氣微,味苦。
顯微 塊根(外側1.2cm處)橫切面:木栓層有數列細胞。靠近栓內層處有石細胞,3~5個或多個成群,斷續排列成環,石細胞類圓形或類方形者直徑31~70μm;類長方形者長70~122μm;厚5~14μm;薄壁細胞內含多數草酸鈣方晶或針晶,長3.5~21μm。中柱佔根的大部分,為三生構造,有多數外韌型維管束,排列成數個同心環,靠中央的木質部束較大。本品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83)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按“地不容”②、1),項下方法進行薄層色譜。脂溶性成分:以青藤尖鹼,高阿莫林鹼、西法安生、左旋四氫巴馬亭為對照。水溶性成分:以木蘭花鹼為對照。(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41)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蛀。
化學性質
含生物鹼,總鹼含量達2.62%。有1-四氫掌葉防己鹼、千金藤鹼、克班寧(Crebanine)、華防己鹼(Sinoacutine)異漢防己鹼及高阿莫靈鹼等。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