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毛蕨
藥材名稱:芋頭
名稱出處:《本草衍義》
概況
異名:芋魁(《漢書》),土芝(《別錄》),芋奶(《種芋法》)。
基源:為天南星科芋屬植物芋的塊莖。芋屬全世界有13種,中國約8種。
原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Arum esculenta L.),又名芋頭(各地),水芋(廣東),毛芋(福建),接骨草(雲南)。
歷史:陶弘景雲:“芋錢塘最多,今處處有之……可以當糧而度饑年。”《唐本草》雲:“其葉荷葉而長,根類於薯蕷而圓。”《圖經本草》雲:“其類雖雜多,葉盡相似,葉大如扇,廣尺餘。”《綱目》:“雲:芋屬雖多,有水、旱二種:旱芋山地可種,水芋水田蒔之。葉皆相似,但水芋味勝……芋不開花,時或七八月間有開者,抽莖生花黃色,旁有一長萼護之,如半邊蓮花之狀也。”以上所言以及《政和本草》中的附圖都與上述芋一致。
形態:溼生草本。塊莖通常卵形,常生多數小球莖,均富含澱粉。葉2~3枚或更多。葉柄長於葉片,長20~90cm,綠色,葉片卵狀,長20~50cm,先端短尖或短漸尖,側脈4對,斜伸達葉緣,後裂片渾圓,合生長度達1/2~1/3,彎缺較鈍,深3~5cm,基脈相交成30°角,外側脈2~3,內側1~2條,不顯。花序柄常單生,短於中葉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長約20cm:管部綠色,長約4cm,直徑2.2cm,長卵形,簷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卷,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cm,短於佛焰苞;雌花序長圓錐狀,長3~3.5cm,下部直徑約1.2cm;中性花序長3~3.3cm,細圓柱狀;雄花序圓柱形,長4~4.5cm,粗約7mm,頂端驟狹;附屬器鑽形,長約1cm,直徑粗不及1mm。花期2~4月(雲南)至8~9月(秦嶺)。《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386頁.圖7565)
生境與分佈:原產中國和印度、馬來半島等地熱帶地方。中國南北各地長期以來進行栽培。埃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地區也有栽種。
生藥
採集:8~9月間採挖,去淨鬚根及地上部分,洗淨,晒乾。其中間塊莖俗稱“芋頭”,旁生小者為“芋子”。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蛋白質1.75%~2.3%,脂類047%~0.68%,澱粉69.6%~73,7%,Ca0.059%~0.169%,P0.113%~0.274%,Fe0.0042%~00050%及維生素類(少量)[1]。還含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多聚糖為殘基α1→6葡萄糖[2]、酸性毒皁甙、草酸鈣、唾液澱粉酶抑制劑[3]。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33。
[2] CA 1990;112:213929c。
[3]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