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甘草

藥材名稱:山羊血

名稱出處:《本草匯言》

概況

基源:為牛科動物青羊的血。

原動物: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又名山羊(《日用本草》)斑羚(《中藥大辭典》)。

歷史:山羊血首見於《本草匯言》由於羊的種類很多,現今所用的山羊血,有同名異物現象。《中國動物藥》收歸獸類藥。

形態:青羊體長90~110cm,尾長13~17cm,四肢短。眶下腺退化。雌雄獸都有角,角短而直,斜向後方,二角基部很靠近。通體毛色為灰棕褐色,底絨灰色。額、下頦、喉部均呈棕色,喉後部有一塊白色大斑。尾基部近乎灰棕色,末端呈棕黑色。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高山森林或山頂裸岩帶,陽坡較多。善於爬懸巖,早晚活動。以樹葉、地衣、苔蘚等為食。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及陝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

除上一品種外,還有用盤羊Ovis ammon Linnaeus,山羊Capra hircus Linnaeus,北山羊Capra ibex Linnaeus的血做山羊血入藥者。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收集。殺羊取鮮血,盛在平底器皿中晒乾,切成小塊,或將血灌入羊腸內,用細繩紮成1寸長的小段,晒乾後取出。藥材主產四川、廣西、雲南、河北。

鑑別:本品呈塊狀或片狀,黑褐色或深紫色,稍有光澤。體輕。氣腥。以色深紫有光澤者為佳。

藥性

性味:鹹,溫。 ①《本草匯言》:“甘,熱。” ②《玉楸藥解》:“鹹、甘,氣平。” ③《本草再新》:“甘,大熱。有小毒。” ④《中藥大辭典》:“鹹,熱。”

歸經:入心、肝經。 ①《本草新編》:“入肺、心二髒。” ②《本草再新》:“入肝、胃二經。”

功效:活血散瘀,續筋接骨。

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癰腫。 ①《本草匯言》:“能活血,散血,如跌撲內損,血脹垂絕,或內傷臟腑筋骨膜絡,外損血脈破裂,皮肉色變,氣將絕者,用0.03~0.06g,溫酒調化,灌入喉中。” ②《藥性考》:“療跌撲損傷,咯、吐、嘔、衄、便溺諸血,能止血消瘀。” ③《祝穆試效方》:“能解鮮菌、河魨毒。” ④《黑龍江中藥》:“療婦女經血病。” ⑤《四川中藥志》:“治一切癰腫。” ⑥《中藥大辭典》):“活血,散瘀,通絡,解毒。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酒化,3~6g;或入丸、片劑。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洞天奧旨》:“治跌打損傷:山羊血3g,三七9g。為末,黑糖15g,童便100ml,酒200ml,調勻飲之。” ②《四川中藥志》:“活血散瘀,續筋接骨:山羊血、脆蛇、三七,共為末,兌酒服。” 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軟組織損傷:青羊血,衛矛皮,赤芍,鐵棒七。研末,衝酒服。”

單方應用:①《年希堯集驗良方》:“治急心痛:山羊血0.3g,燒酒化下。” ②《蔣莘田經驗力》:“治吐血:廣西真山羊血,臨臥時每服1g。”

醫藥家論述

①張璐《本經逢原》:“山羊,苗人以麋竹通節削鋒利,活刺心血,收幹者良,宰取者不堪用。” ②趙學敏《綱目拾遺》:“山羊血,以產滇、黔及蜀者佳,其血成條,深紫有光,他省產者較次於滇黔山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