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松鼠骨
藥材名稱:泡花子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水冬瓜、花香木(《中藥大辭典》),散風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山礬科山礬屬植物黃牛奶樹的樹皮。
原植物:黃牛奶樹Symplocos laurina(Retz.)Wall.(Myrtus laurina Retz.),又名蕘花葉山礬、丹桂葉山礬(《植物大辭典》),苦山礬(《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喬木;小枝無毛,芽被褐色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1.5cm;葉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7~17cm,寬2~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很細,每邊有5~7條。穗狀花序長3~6cm,基部通常分枝,花序軸通常被柔毛,在結果時毛漸脫落;兩性花;苞片和小苞片外面被柔毛,邊緣有腺點,苞片闊卵形,長約2mm,小苞片長約1mm;花萼無毛,裂片半圓形,短於萼筒;花冠白色,長約4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約30枚,花絲長3~5mm,基部稍合生;花柱粗壯,子房3室,花盤杯狀,無毛。核果球形,直徑4~6mm,頂端宿存苞片直立。花期8~12月,果期翌年3~6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328頁.圖460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0m以下的村邊、石山上和疏林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印度、斯里蘭卡也有分佈。
藥性
性味:苦、澀,涼。 《中藥大辭典》:“涼,苦、澀。”
功效:解表清熱。
主治:傷風頭昏,熱邪口燥,感冒發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四川中藥志》:“治傷風頭昏:泡花子15g,防風10g,水煎服。”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感冒身熱:泡花子15~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