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節草
藥材名稱:紅馬蹄草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金錢薄荷(浙江),銅錢草、一串錢、大馬蹄草(四川),紅石胡荽(湖北),大樣駁骨草(廣東)。
基源:為傘形科天胡荽屬植物紅馬蹄草的全草。天胡荽屬全世界約75種,中國約17種。
原植物:紅馬蹄草Hv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Hydrocotyle polycephala Wright et Arn.)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50cm。莖匍匐,節上生根。葉柄長4~27cm,上部密被柔毛,下部光滑或有毛;托葉膜質,頂端鈍圓或有淺裂,長1~2mm;葉片圓形或腎形,長2~5cm,寬3.5~9cm,邊緣通常5~7淺裂,裂片有鈍鋸齒,基部心形,掌狀葉脈7~9,疏生短硬毛。傘形花序數個簇生於莖端葉腋,花序梗短於葉柄,長0.5~2.5cm,有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20~60,常密整合球形的頭狀花序;花柄極短,長0.5~1.5mm、很少無柄或超過2mm;小總苞片膜質,卵形或倒卵形;無萼齒;花瓣卵形,白色或乳白色,有時有紫紅色斑點。雙懸果扁球形,長1~1.2mm.寬1.5~1.8mm,基部心形,兩側扁壓,光滑或有紫色斑點,成熟後常呈黃褐色或紫黑色,中稜和背稜顯著。花果期5~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1分冊.15頁.圖版1)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路旁、陰溼地、水溝和溪邊草叢中。海拔350~2000m。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
生藥
栽培:適宜陰溼環境和富含腐殖質而較溼潤的土壤。用分株繁殖,於4~5月間,取有根有芽的匍匐枝或枝上分株,按行株距各25~30cm穴栽於林下或蔭棚下,每穴栽苗3~4株,入土深度以苗1~2節為準,餘下枝條須露在地面,壓緊後澆水。返青成活後,結合除草鬆土,用人畜糞水追肥1~2次,栽後每年收割植株後,應淺鋤鬆土1次,並追稀人畜糞水1次,或撒蓋堆肥及肥土1層過冬。
採集:全年可採,除去雜質,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①《四川中藥志》:“微苦,涼。” ②《重慶草藥》:“辛,溫。”
功效:①《四川中藥志》:“清肺熱,散血熱。” ②《重慶草藥》:“除寒解表。”
主治:跌打損傷,感冒,咳嗽痰血。 ①《四川中藥志》:“治吐血,跌打損傷及感冒咳嗽。” ②《重慶草藥》:“除寒解表,瘡口發癢者,敷之去風熱止癢。骨折脫臼者,外包可接骨投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24g;或泡酒。 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重慶草藥》:“治跌打傷:紅馬蹄草、紅酸漿草、扁竹根各等份。搗爛,以童便2份、酒1份,調合取汁內服;藥渣調如膏,包傷處。” ②《重慶草藥》:“治痰中帶血成粒狀:紅馬蹄草、紅羊石子根各60g,酒250g,煎沸,冷後服,每服2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