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蠶蛾

藥材名稱:黑脂麻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胡麻、巨勝(《本經》),狗蝨(《吳普本草》),鴻藏(《別錄》),烏麻、烏麻子(《千金方》),油麻(《食療本草》),交麻(《大業拾遺錄》),黑芝麻(《三元延壽書》),巨勝子(《本草品彙精要》),小胡麻(《中國藥學大辭典》)。

基源:為胡麻科胡麻屬植物芝麻的黑色種子。胡麻屬全世界約30種,中國南北廣泛栽培的僅1種,可供藥用。芝麻的種子有黑白之分,黑者為黑芝麻,白者為白芝麻,通常黑芝麻供藥用。

原植物:芝麻Sesamum indicum L。(S.orientale L.)

歷史:《本經》列為上品,係指脂麻而言。《綱目》列入谷部麻麥稻類,載:胡麻即脂麻也,有遲早兩種,黑白赤三色,其莖皆方,秋開白花,亦有帶紫豔者,節節結角,長者寸許……莖高三、四尺,……其葉有本團而末銳者,有本團而末分三丫如鴨掌形者。觀《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附圖,與本種相同。中藥材胡麻子(《中國藥典1977年版》),現今係指植物亞麻的種子。《綱目》載:“今陝西人亦種之,即壁蝨胡麻也。”亞麻均作胡麻用,可能在明朝以前用的胡麻多為脂麻,其後則漸使用亞麻作胡麻,至今部分地區仍將亞麻稱為胡麻,故常出現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之混亂。今《中國藥典1977年版》分別稱為黑芝麻與亞麻子。又按芝麻由於《本經》作胡麻,故有中國以外之意。陶弘景曰:“本生大宛,改名胡麻。”《綱目》載:“按沈存中筆談雲:古者中國止有大麻,其實為蕡,漢使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本草衍義》並附和此說。由此可證明《本經》所云為漢朝人偽託。據云:1974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約7000千年前有炭化芝麻。但從芝麻古名、歷史記載和植物分佈來說,有關炭化物的鑑定,還待考定。

形態:一年生植立草本。高60~150cm,分枝或不分枝,中空或具白色髓部,微有毛。葉矩圓形或卵形,長3~10cm,寬2.5~4cm,下部葉常掌狀3裂,中部葉有齒缺,上部葉近全緣,葉柄長1~5cm,花單生或2~3朵同生於葉腋。花萼裂片披針形,長5~8mm,寬1.6~3.5mm,被柔毛。花冠長2.5~3cm,筒狀,直徑約1~1.5cm,白色而常帶有紫紅色或黃色彩暈。雄蕊4,內藏。子房上位,4室(雲南西雙版納栽培的可至8室),被柔毛。蒴果矩圓形,長2~3cm,直徑6~12mm,有縱稜,直立,被毛,分裂至中部或至基部。種子有黑白之分。花期夏末秋初。

生境與分佈:芝麻原產印度,中國漢時引入,古稱胡麻(今日本仍稱胡麻),在中國栽培極廣歷史悠久。

生藥

採集:8~9月果實呈黃黑色時採收,割取全株,捆成小把,頂端向上,晒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晒乾。藥材主產於四川、山東、山西、河南,其它各地也產。

鑑別:種子扁卵圓形,一端鈍圓,另端尖,長2~4mm,寬1~2mm,厚約1mm;表面黑色,有網狀皺紋或無,擴大鏡下可見細小疣狀突起,邊緣平滑或呈稜狀,尖端有圓點狀棕色的種臍。種皮薄紙質,胚直立,有2片大形類白色的子葉,富油性。氣微,味淡,嚼之有清香味。以個大、色黑、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種子含脂肪油可達60%。油中含油酸、亞油酸、棕櫚酸、花生酸、二十四酸等的甘油酯、甾醇、芝麻素(Sesamin)、芝麻靈(Sesamolin)、芝麻酚(Sesamol)、維生素E等。尚含葉酸18.45mg%,煙酸0.48mg%,蔗糖0.64%,卵磷脂0.65%,戊聚糖,蛋白質和多量的鈣等[1]。另還分得一種抗氧劑-芝麻靈酚(Sesamolinol)[2]。

從脫脂黑脂麻種子中得甙元:4-[4(1,3-苯並二氧-s-基)四氫-1H,3H呋喃並[3,4-C]呋喃-1-基]-2-甲基苯酚[3]。炒種子含221種香味成分,其中兩種新化合物為:1-甲基二硫-2-丙酮和1-甲基二硫-2-丁酮[4]。油中尚含: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5-燕麥甾醇、鈍葉醇(Obtusifoliol)、禾本甾醇(Gramisterol)、環桉烯醇、檸檬甾二烯醇,環木波羅烯醇,24-亞甲基環木波羅醇[5]。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88。


[2] CA 1986;104:65894e。


[3] CA 1989;111:201549f。


[4] CA 1989;111:152341K。


[5] CA 1992;117:23262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