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槐決明

藥材名稱:側柏葉

名稱出處:《藥性論》

概況

異名:柏葉(《金匱要略》),叢柏葉(《閩東本草》)。

基源:為柏科側柏屬植物側柏的生鱗葉的小枝。側柏屬植物僅1種。

原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Thuja orientalis L.,Biota orientaiis(L.)Endl.),又名黃柏(華北),香柏(河北),扁柑(浙江、安徽),扁檜(江蘇),柏樹(福建)。

歷史:始見於《本經》,稱柏,列為上品,但其中包括了多種柏科植物。宋《圖經本草》載:“柏實以乾州者為良,三月開花,九月結子成熟,取採蒸曝,春礧取仁用,密州出者尤佳,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故曰側柏。”所述即本種。

形態: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鱗形葉互動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於小枝上下兩面之葉的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葉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單生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球果當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藍綠色,被白粉;熟後木質,張開,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頂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粒。種子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卵圓形或長卵形,無翅或有稜脊,種臍大而明顯。花期3~4月,球果9~10月成熟。(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317頁.圖663)

生境與分佈:生於溼潤肥沃地,除新疆、青海外、分佈幾遍全中國。各地多有栽培。

生藥

栽培:對氣候、土壤適應性較強,宜向陽,耐寒耐旱,不耐澇。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中栽種。用種子育苗繁殖,春季播種。播種前先將種子用0.5%福爾馬林液消毒15~30分鐘,再用50~70℃溫水浸24小時,撈出後置溫暖處催芽,每天用溫水沖洗1次,開始萌芽時播種。按行距約33cm開條溝,深6cm左右,施入人畜糞水後撒入種子,每畝用種量3.5~4kg。播後覆土1cm,再蓋草。出苗時,結合除草揭去蓋草,並用氮素肥料追施2~3次,促使幼苗生長。培育2~3年後,即可出圃造林。於秋季或春季移栽,按行株距各3m穴栽。定植後注意中耕除草與施肥。冬季或早春進行整枝修剪,使樹幹直立粗壯。蟲害側柏毒蛾,在幼蟲為害期噴灑5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紅蜘蛛,發生季節噴40%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在早春噴5%蒽油乳劑毒殺越冬卵。

採集:夏、秋採收,剪取小枝,晾乾。藥材中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鑑別:乾燥枝葉,長短不一,分枝稠密。葉為細小鱗片狀,貼伏於扁平的枝上,互動對生,青綠色。小枝扁平,線形,外表棕褐色。質脆,易折斷。微有清香氣,味微苦、辛。以葉嫩、青綠色、無碎末者為佳。

加工炮製:側柏炭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乾。此外,尚有炒制,醋制,蒸制等炮製方法。

化學性質

葉含β-和γ-歐側柏酚(β-γ-Thujaplicin)、側柏烯(Thujene)、側柏酮(Thuione)、小茴香酮、去氫-α-薑黃烯(Dehydro-α-curcumene)、薑黃烯醚(Curcamen ether)、α-,β-雪松烯、羅漢柏烯(Thujopsene)、β-花柏烯(Chamigrene)、γ-叩卜任烯、叩巴萜烯(Cuparene)、α-薑黃烯(α-Curcumene)、α-,β-側柏萜醇(α-,β-Biotol)、β-異側柏萜醇、α-和β-扣巴萜烯酮(α-,β-Cuprenone)、α-,β-和γ-叩巴萜醇(α-,β-,γ-Cuparenol)、雪松醇(Cedrol)、韋得醇、韋得醇-α-環氧化物、瑪伏爾酮(Mayurone)、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穗花杉雙黃酮、槲皮素、楊梅樹皮素、香橙素(Aromadendrin)、花旗鬆素(Taxifolin)、槲皮甙、縮合型鞣質[1,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7。


[2] 中藥通報 1983;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