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
藥材名稱:水蜈蚣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三莢草(《嶺南採藥錄》),山蜈蚣、水烏梅、無頭香附、龍吐珠(《泉州本草》),寒氣草(《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發汗藥(《中國藥用植物圖鑑》),庫鞠恣託(藏族名)。
基源:為莎草科水蜈蚣屬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水蜈蚣屬全世界約60種,中國約6種。
原植物: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歷史:水蜈蚣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謂:“水蜈蚣生沙州,處處有之。橫根赤色者多鬚,微似蜈蚣形,發青苗如茅芽,高三四寸,抽莖結青毯如指頂大,莖上腹生細葉三四片。”根據其描述,即為現今的水蜈蚣。江蘇民間用以治療乳糜尿獲得滿意療效。近年對其化學成份、劑型和臨床等方面作了較全面的研究。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被褐色鱗片,每節上生一稈。稈成列散生,細弱,高7~20cm,扁三稜形。基部具4~5個葉鞘,上面2~3個葉鞘頂端具葉片;葉片短於或長於稈,寬2~4mm。葉狀苞片3,後期反折;穗狀花序單一、近球形,長5~10mm;小穗極多數,長圓狀披針形,扁、長約3mm,寬0.8~1mm,有一朵花;鱗片白色,具鏽斑,長2.8~3mm,龍骨狀突起綠色,具刺,頂端具外彎的短尖,脈5~7;雄蕊3;柱頭2。小堅果倒卵狀長圓形,扁雙凸狀,長為鱗片的1/2,密生細點。花果期5~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252頁.圖7334)
生境與分佈:生於水邊、路旁。廣泛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是全世界熱帶廣佈種。
生藥
採集:夏、秋季花期採挖,晒乾。藥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鑑別
性狀:根莖近圓柱形,細長,直徑1~2mm,表面棕紅色至紫褐色,節明顯,節處有殘留的葉鞘及鬚根;質硬,斷面黃白色,粉性。莖細,三稜形,長10~30cm,淡綠色至灰綠色。單葉互生,線形,長短不一,有的長於莖,基部葉鞘紫褐色。小穗密集於莖頂,球形,直徑5mm,基部有狹長葉狀苞片3片。堅果扁卵形,褐色。氣微,味淡。以根莖粗、葉綠、帶花者為佳。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用甲醇提取,濾過,濾液點於聚醯胺薄層上,以苯-丙酮甲醇(624)為展開劑,以牡荊甙,蘆丁為對照。展開後,噴以2%三氯化鋁乙醇液,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507)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牡荊素(vitexin)[1]、揮發油、鞣質及苦味質等[2]。
參考文獻
[1]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143 。
[2]中草藥學.下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