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藤藤秧

藥材名稱:鎖陽

名稱出處:《本草衍義補遺》

概況

異名:鏽鐵棒(《新疆藥材》),地毛球(《全國中草藥彙編》),黃骨狼(《寧夏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蛇菰科鎖陽屬植物鎖陽的全草。現有學者將該屬從蛇菰科分出,自成鎖陽科。

原植物:鎖陽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

歷史:首見於《本草衍義補遺》,《綱目》謂:“鎖陽出肅州”,按元陶宗儀《輟耕錄》雲:“鎖陽生韃靼田地……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似即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肉質寄生草本。地下莖粗短,具有多數瘤突吸收根。莖圓柱形,暗紫紅色,高20~100cm,徑約3~6cm,大部埋於沙中;基部粗壯,具鱗片狀葉。鱗片狀葉卵圓形、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1cm,寬不到1cm,先端尖。穗狀花序頂生,棒狀矩圓形,長5~15cm,直徑2.5~6cm,生有密集的花和鱗狀苞片;花雜性,暗紫色,有香氣;雄花二種,一種具肉質花被片5枚,長卵形,雄蕊1,花絲短,退化子房棒狀;另一種雄花具數枚肉質線形總苞片,無花被,雄蕊1,花絲較長,無退化子房;雌花具數枚線狀肉質總苞片,其中1枚常較寬大,雌蕊1,子房近圓形,上部著生棒狀退化雄蕊數枚,花柱棒狀;兩性花多先於雄花開放,具雄蕊雌蕊各1,雄蕊著生於子房中部。果為小堅果,球形,有深色硬殼狀果皮。花期6~7月。(圖見《中藥大辭典》.2395頁.4976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乾燥多沙地帶,多寄生於白刺的根上。分佈於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寧夏等地。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收,以春季採者為佳,挖出後除去花序,置沙灘中半埋半露晒乾,或除去花序後,折斷,晒乾,也有少數地區,趁鮮時切片晒乾。藥材主產於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

鑑別

性狀:莖扁圓柱形,一端略細而微彎曲,長2~20cm,直徑1.5~5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極皺縮,具明顯縱溝,有的殘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鱗片。質堅,難折斷,斷面棕色或棕黑色,有的可見白色三角狀或不規則狀的維管束,單個或2~5個成群。氣微,味淡而後澀。

顯微 莖橫切面:表皮多脫落,偶有殘存。皮層狹窄,細胞中含有棕色物。中柱寬廣,維管束眾多,分佈不很規則,往往可見數個維管束排列成扁形、半圓形或成不整齊的外韌形環狀中柱樣,導管木化。本品薄壁細胞均含有多數澱粉粒。 粉末淺棕色。 ①澱粉粒圓形,多為單粒,直徑4~30μm,臍點明顯,多為星狀,也有人字形或V形,復粒偶見。 ②網紋或螺狀導管直徑7~35μm。 ③薄壁細胞內含棕色物質。(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676頁.圖657、658)

理化:取樣品粉末1g,加水10ml,浸漬2小時,濾過,濾液點於矽膠H板上,以標準品脯氨酸、天門冬氨酸為對照,以苯酚-水(3∶1)為展開劑,在40℃時展距14cm,噴0.2%茚三酮乙醇溶液,105℃加熱5分鐘,脯氨酸顯黃色斑點,天門冬氨酸顯藍色斑點。(圖見同上.圖659)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全株含鞣質約21%,另含三萜皁甙[1]。從全草得一新三萜,命名為鎖陽萜(Cynoterpene),結構為熊果-12-烯-28-酸 3β-丙二酸單酯(1),另含:熊果酸、乙醯熊果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棕櫚酸酯、棕櫚酸、β-谷甾醇葡萄糖甙[2]。胡蘿蔔甙及門冬氨酸,脯氨酸為主的15種氨基酸,其中5種(蛋氨酸、纈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為人體必需氨基酸[3]。鑑定出油酸(9-十八碳烯酸)等22種揮發性成分[4]。尚含菜油甾醇及十二烷、十四烷二烯等12種烴類成分[5]。經分析鎖陽中含有23種微量元素,其中含量較高的Zn、Mn、Cu、Mg、Sr、F等均為人體所必需,近年研究表明這些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6]。

參考文獻

[1] 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中冊.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717。


[2] Chin Chem Lett 1992;3(4):281(CA 1992;117:167653m)。


[3] 中國藥學雜誌 1991;26(11):649。


[4] 中國中藥雜誌 1990;15(2):103。


[5] CA 1990;113:74917c。


[6] 中藥材 1994;17(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