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山東高考滿分作文:藤蔓人生懂得放下

精選山東高考滿分作文:藤蔓人生懂得放下

  種下瓜豆,便只願細心呵護,育其成長,以求有所收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藤蔓人生懂得放下滿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遼寧高考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鄉間有諺語:“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

  有個小孩想分辨兩者的不同,結果把自家庭院裡絲瓜和肉豆的那些糾結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

  父親看了好笑,就說:“種它們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顧它們長大,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範文】

  心守瓜豆,不辨其藤

  種下瓜豆,便只願細心呵護,育其成長,以求有所收穫。縱使他們藤須纏繞,無法分辨又何妨。何必為此迷茫?我們最終所要的僅是瓜豆。人生便也是如此,我們只需知道我們要做什麼,目的是什麼,不必為無關的纏繞所傷神,只是為自己的方向而奮鬥。

  也許是這個社會太過嘈雜,人們總是會在前行的路上,被無關於自己的藤須所束縛,忘了自己最初的使命。而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更需要堅定我們的初衷,昂首向前。

  明確自己的道路,便只顧風雨兼程,哪管室外之物,如此行之,便終有收穫。當閻連科成為首獲卡夫卡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時,他並不為之意外或有所動搖,他表示,獲獎僅是瞬間之事,而創作則是永久的道路,他僅一顆平淡之心對待,而不會就此放下寫作,專注於身外的獎項。那些獎項便如分人精力的纏繞藤須,對於一個作家而言,縱使它們如何糾纏錯綜,他們也無須去關注。因為他們的使命是寫作,是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以遺後人,留下精神上的財富。閻連科便是如此之人,他已明確了自己的道路,便只顧專心於此,縱使獎項堆疊,也不是他的目標和終點,他只需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一來無愧於自己,二來留下精神財富以遺世人,便是人生真正的收穫。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如此,我們才更要明確自己的道路,從此只顧風雨兼程。

  若為藤須而分神,努力分辨,將其扯斷,瓜豆便會不在。社會上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學者不去鑽研著書,而去遍跑全國,高談闊論;運動員不去努力訓練而是成為眾多廣告、訪談上的常客;演員不去演戲而是隻顧在紅毯上花枝招展。上述之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身份,我相信,他們在最初的心中有著自己的道路,但他們卻為名利的藤須而分神,只顧去分辨而忘記了自己最初種下的“瓜”和“豆”,而自己最終想要收穫的也是“瓜”和“豆”。若為藤須之分辨所累將其用力扯斷,瓜豆將會何在?自己的人生方向將會何在?儘管社會嘈雜,但真理不會改變,受人敬仰之人絕不會是三心二意不辨方向之人。受人敬仰的學者會是兩袖清風、一雙布鞋的李小文院士那樣的人;受人敬仰的運動員會是那些專注於訓練為夢想而拼搏之人;受人敬仰的演員會是陳道明那樣紅毯不常見而影片給人震撼的人,而那些忘了自己是要得瓜豆之人,終會因自己的不明確而感到遺憾與虛無。

  人生道路並非須繁花裝飾才得以美麗。人生道路的美不在於外,而是在於選擇它的人有顆堅定而明確的內心。我們要時刻明確自己的方向與道路,知道我們要去哪裡,不為他物分神便得以無負於自己。既然心守瓜豆,又何須去辨那藤須!

  [簡評]本文以立意精確、文脈通暢、時代感突出而勝出。開篇由材料生髮出一問一答,“何必為此迷茫?我們最終所要的僅是瓜豆”,為文章核心觀點“不必為無關的纏繞所傷神,只是為自己的方向而奮鬥”的提出做好鋪墊,顯示出作者良好審題立意能力。例證方面則是點面結合、正反結合、詳略結合,顯示出作者突出的謀篇佈局水平。點上的例子、詳細的例子用的是作家閻連科的創作經歷與追求,夾敘夾議,文化氣息濃郁,形成了深度論證觀點的渾厚力度;面上的例子、粗略的例子則用的是學術方面的學者、體育方面的運動員和藝術方面的演員,且在論述中又形成了正反對比,不光時代氣息撲面而來,且大有妍媸畢現、力矯時弊的功效,達成了多角度論述觀點的論證廣度。讀罷全篇,感覺作者是位關心時事,且能慧心領略時代風光的有心人。

  另外,本文語言也富有特色。一是有關學者、運動員和演員的敘述形成了具有衝擊力的排比句式,生動形象且感情褒貶色彩突出;二是三處反問句式的採用,讓行文富有變化,且增強了語言表現力。三是行文語言既整飭,又靈活,形成一種錯落有致的美感!

  絲瓜與肉豆,形式與內涵

  絲瓜藤蔓與肉豆莖須長在了一起,小孩執意要將它們分開,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為說菜是為了吃的。對於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的小孩來說分辨絲瓜與肉豆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想還事情一個真相。而對於只重結果的大人來說,能吃到瓜與豆才是最重要的。此處並非是想要討論大人與小孩的問題,只是想借而表達大人與小孩思維的差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若視前者為形式而後者則可以視作是內涵。反覆思索這個關於形式與內涵的問題之後,又回到“分辨”與“吃”的'問題上來。 若將這個問題放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之中來說,我們便會由此想到其實形式並不重要,內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的報紙報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長鬚,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成絕世佳品。但是,細細品味之後,會發現,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缺少這種“三友”。

  “三友”是什麼?“三友”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超凡脫俗;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儒雅修養。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風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為俗人,因為這是流於形式的矯揉造作。

  現今社會中,美人層出不窮,而樣貌卻越來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嬌百媚;影視作品氾濫成災,而主題卻越來越趨向亞文化,回憶青春,未曾滌盪人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時代》,氾濫的青春文藝片充斥我們的熒屏,彷彿青春只能是失去夢想。這種文藝片給青少年帶去了什麼?無非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及躁動不安。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失去了什麼,為什麼青春總是缺乏奮鬥色彩?其實,正是人缺少了滌盪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同一化,亞文化氾濫。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南轅北轍,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精神氣象讓人爽朗。“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越來越執著於“業”,而忽視了“道”,而結果是,一個人即使是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絛,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我們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義所左右,那麼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即將失控。

  絲瓜與肉豆,何必執著於將其分開,只要內涵沒有走偏,又何必糾結於無關緊要的形式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