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膽

藥材名稱:鬍兀鷲

名稱出處:《中國民族藥志》

概況

異名:大鬍子鷲(通稱),黑鷹(青海)。

基源:為鷹科鬍兀鷲屬動物鬍兀鷹,藥用其肉。

原動物:鬍兀鷹Gypaetus barbatus(Linnaeus)及北方亞種Gypaetus barbatus(Linnaeus)hemachalanus(Hutton)

形態:額及頭頂覆以淡黃色或黃白色絨狀羽,眼先蠟膜生長,有長而呈黑色的剛毛,曲向嘴端,眼先上方亦具有同樣的剛毛,似眉毛狀;在頦與下嘴連線處也有同樣剛毛,成45°角向前下方;後頭及耳羽呈淡乳黃色;多少雜有黑色羽;後頸、頸側、頦的大部分以及喉、胸、腹、脛、跗跖的羽毛和尾下覆羽均為淡的乳黃白色,前胸及上胸略帶黃褐色,並有黑色縱紋,特別是上胸形成寬而不完全的胸帶。背、腹及尾上覆羽呈銀灰色,基部白,具黑色羽緣,軸斑白色。飛羽黑色,稍雜銀灰色,帶有黑色,羽軸亦似象牙白色;尾形為較深的凸尾狀。雌鳥似雄鳥。體色隨年齡變異,可分成幼年、成年、老年三種體色型別;一般說來老年頭部的羽色偏淺,呈黃褐色至黃白色;年幼的頭、頸幾黑色,上體黑褐色,區別甚大,往往誤為不同的種,實際上只是年齡之別。成年的羽色介於上二者之間。(圖見《中國民族藥志》.第1卷.617頁.圖553)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海拔2000~4000m以上的高原和山麓。營巢於巖壁凹處或石洞中。分佈於西北及四川、西藏,偶見於長江流域以北地區。

藥性

主治:《中國民族藥志》:“傣族:用肉。治體弱,消化不良。蒙古族:用肉,治體溫不足,瘡癤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傣族:鮮品30~60g燉服,或幹品10~15g研粉單用或配方用。蒙古族:1次3~5g,1日3次,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