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兀鷲

藥材名稱:紅藥子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赤藥子(《圖經本草》),硃砂七,硃砂蓮,猴血七、、毛葫蘆(《陝西中草藥》)。

基源:為蓼科蓼屬植物毛脈蓼的塊根。

原植物:毛脈蓼Polygonum cillinerve(Nakai)Ohwi(Pleuropterus cililinervis Nakai)

歷史:紅藥子一名始載於宋《圖經本草》黃藥根中,雲:“……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葉似蕎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初採,溼時紅赤色,暴乾即幹。”所繪之圖似蓼科植物。紅藥子的名即從此而來。

形態:多年生蔓性草本。根狀莖膨大成塊狀,木質化。莖細長,中空,綠紫色,先端分枝。托葉鞘褐色,膜質,近乎透明。葉互生;葉柄長0.5~5cm,上面具溝,下面具粘質乳頭狀突起或具微小纖毛;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6~11cm,寬3~6cm。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具明顯小梗;花被白色或淡紫色,5裂,外側裂片中脈具刺;雄蕊8;子房三稜狀,柱頭3,盾狀。小堅果三稜形,黑紫色。擴大的膜質翅的花被所包。花期7~8月,果期9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004頁.27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長在山坡路旁、溝邊,灘地及亂石堆中。分佈於中國東北、西北和湖北、四川、貴州。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挖出後,除去莖葉、根鬚,大的可橫切成塊,晒乾。產於陝西秦嶺和大巴山各縣,湖北、四川、貴州也有少量生產。

鑑別

性狀:根不規則塊狀或略呈圓柱形,長8~15cm或以上,直徑3~7cm;表面棕黃色,根頭部有許多莖基呈疙瘩狀。質極堅硬,難折斷,剖面深黃色,木部淺黃色,呈環狀(異型維管束),近髓部有分散的木質束。氣微,味苦。

顯微 毛脈蓼:塊根(直徑3.5cm)橫切面:木栓層為10數列深棕色木栓細胞;栓內層為4~5列細胞。皮層較薄。韌皮部寬廣,韌皮束呈條狀,韌皮射線寬。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稀少,由木纖維圍繞成束,略呈二輪排列,並有縱向的導管。髓部有異型維管束。皮層及韌皮部均有纖維群;薄壁組織細胞中有多數草酸鈣簇晶,直徑20~60μm,澱粉粒長圓形、近三角形,直徑4~12μm,臍點裂縫狀或十字狀。(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82)

理化:①毛脈蓼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適量,用甲醇提取,提取液濃縮後,點於矽膠G板上,以己烷-乙醚-甲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酸(81.5∶1∶0.8∶0.1)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1) ②紅藥子與何首烏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0.2g,加甲醇5ml冷浸片刻,濾過,揮去甲醇,殘渣加水2ml,用乙醚5ml萃取,分取醚層,濃縮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石油醚-己烷-甲酸乙酯-甲酸-水(1∶3∶1.5∶0.1∶0.5)的有機層作為展開劑,以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為對照。展距10cm,置日光下檢視,斑點呈黃色,用氨氣薰,斑點呈紅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3-2)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大黃素甙等結合性蒽醌1.64%、大黃素(Emodin)1.34%、大黃素甲醚(Physcion)0.28%、土大黃甙(Rhaponticin)及鞣質[1],尚含有大黃素-8-O-D-葡萄糖甙。[2]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第2冊.第2版.1982;375。


[2] Saengyak Hakhoe chi 1981;12(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