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耳朵草

藥材名稱:紅萆薢

名稱出處:《中藥材手冊》

概況

異名:滇紅萆薢(《植物名實圖考》),萆薢、小萆薢、白萆薢(雲南)。

基源: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無刺菝葜、土茯苓、黑果菝葜的根莖。

原植物:正品紅萆薢一般為無刺菝葜Smilax mairei Lévl.。另有2種有時亦用為紅萆薢用:土茯苓Smilax.glabra Roxb.(Smilax.trigona Warb.),又名光葉菝葜(《廣州植物誌》)。黑果菝葜Smilax.glaucochina Warb.,又名金剛藤頭(《全國中草藥彙編》)。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載:“滇紅萆薢長蔓,葉光潤,綠、厚,有直勒道,花紫紅如粟米作毯”,參照其圖,應為無刺菝葜。

形態:無刺菝葜為攀援灌木,莖無刺。葉紙質或薄革質,通常卵形、矩圓狀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3.5~9cm,寬1~5cm,先端急尖並具尖凸.基部鈍或淺心形,幹後一般暗綠色,下面蒼白色;葉柄長0.5~1.5(~2)cm,狹鞘約佔全長的1/2~2/3。脫落點位於近頂端,一般有卷鬚。傘形花序具幾朵或更多的花;總花梗多少扁平,寬0.5~1mm,一般短於葉柄;花序託膨大,連同多枚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花淡綠色或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2~2.5mm,寬約1mm,內花被片稍狹而短;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5~7mm,熟時藍黑色。花期5~6月,果期12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5卷.213.圖版68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叢中或山谷溝邊。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

土茯苓與無刺菝葜的不同之處為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線。葉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雌花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7~10mm。花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生於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中、灌叢下、河岸或山谷中,也見於林緣與疏林中。產甘肅和長江流域以南各地。越南、泰國和印度也有分佈。

黑果菝葜與無刺菝葜的不同之處為莖通常疏生刺。葉通常橢圓形。雌花具3枚退化雄蕊。花期3~5月,果期10~11月。生於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下、灌叢中或山坡上。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四川、貴州。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切片晒乾。藥材主產於四川。

鑑別:塊莖較粗大;表面桔棕色微帶紅,較粗糙,多丁刺和疙瘩,邊緣粗糙,帶有堅硬突起的細根或根痕,切片表面棕褐色,內心黃色、紅棕色或褐紅色微帶紫,質堅韌,含有黃色的粗纖維,不易折斷,斷後不具粉質。氣味微弱。以質堅實色紅黃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土茯苓中含有多種皁甙、鞣質、樹脂[1]。黑果菝葜含生物鹼、揮發油,己糖、鞣質、植物甾醇及亞油酸、油酸[2]。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分冊.1972:444。


[2]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