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蕈

藥材名稱:山驢骨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鬣羚骨(《中國動物藥》)

基源:為牛科動物鬣羚的骨骼。

原動物: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Bechstein,又名蘇門羚、明鬃羊(《中藥大辭典》)。

歷史:山驢骨之名,首見於《四川中藥志》。《中國動物藥》以鬣羚骨之名收載入藥,並曰:“根據趙肯堂對《綱目》有蹄類的考證意見,鬣羚的原名當為《綱目》記載的野驢。”《中藥大辭典》、《中國藥用動物志》和《中國藥用動物名錄》均收載。

形態:山驢為體型中等大的牛科動物,體長1.4~1.7cm,尾長9~11cm,肩高1.1m。耳寬大,頸背有鬣毛,吻端裸露,具眶下腺。雌雄均有角,雄獸角較大,角短而尖,基部較粗,除角尖部外,均有狹窄的橫稜。全體呈黑色,稍帶棕色,上下脣白色,耳背部黑棕色,耳尖黑色。鬣毛全白或棕黑與白色相混。尾尖黑色,腹部及鼠蹊部黑褐色,一般個體毛色差異很大。

生境與分佈:常棲居在高山岩岸上,偶或在草原及平地間活動,行動靈敏。清晨覓食,喜吃菌類。分佈於中國西南及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生藥

採集:獵捕後,剝皮取骨,剔盡筋肉,掛通風處涼幹。

鑑別:主要是四肢骨,骨長而粗壯,常附帶有蹄子。前後肢均三節組成,各節稍彎曲;前肢上、中節長約各26cm,下節較短;後肢上節長約30cm,中節長約35cm,下節較短。表面灰白色,斷面灰白,不透明,髓腔空虛。

藥性

性味:辛、鹹,溫。

功效:祛風,散寒,止痛。

主治:風溼四肢痠痛,麻木不仁,腰腿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使用注意:體實有熱者慎服,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