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煙

藥材名稱:赤車使者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陰蒙藤、吊血丹(《中藥大辭典》),毛骨草、天門草(《福建藥物志》),半邊山(貴州),巖下青、撥血紅、坑蘭(《浙江藥用植物志》)。

基源:為蕁麻科赤車屬植物赤車的全草。

原植物:赤車Pellionia radicans(Sieb.et Zucc.)Wedd.,又名樓梯草、六月零(《湖北植物誌》)。

歷史:此名始見於《唐本草》雲:“苗似香葇蘭香,葉莖赤,根紫赤色。”《蜀本草》雲:“生荊州,根紫葉莖赤如蒨”。《綱目》也雲:“此與爵狀相類,但以根色紫赤為別爾”。《綱目》所繪的圖十分粗糙,難以考證,但長期以來,植物學者解釋以本種為“赤車使者”。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斜生,高30~40cm。葉互生,葉片斜長橢圓形或斜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半圓形,邊緣中部以上。每側有5~10個粗鋸齒,側脈5~9對;無柄。花雌雄異株,聚傘花序常攢整合頭狀;雄花7~10朵簇生,花序有柄;雌花8~12朵簇生;總苞片披針狀線形;萼片4;雄蕊4;子房上位,1室,柱頭呈毛筆頭狀。瘦果卵形。花期夏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14頁.圖1028)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谷溝邊,林下或陰處石上。分佈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越南北部,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夏採收全草,揀去雜質,洗淨,晒乾或鮮用。

藥性

性味:辛、苦,溫。

功效:祛瘀消腫,解毒止痛。

主治:挫傷血腫,牙痛,癤子,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搗爛外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福建藥物志》:“治跌打損傷,骨折:鮮赤車適量,生梔子12~15g,糯米飯、米酒各少許,同搗爛後加熱,敷患處。” ②《四川中藥志》:“治痄腮,赤車鮮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單方應用:①《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挫傷血腫:赤車鮮全草加食鹽少許,搗爛處敷。”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癤子(未破):赤車根30g,水煎服;另取鮮全草搗爛外敷,或幹全草研粉加水調敷。”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毒蛇咬傷:赤車鮮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④《四川中藥志》:“治痄腮:赤車鮮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食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牙痛:赤車鮮全草15g,雞蛋1只。水煮,吃蛋和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