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馬豆

藥材名稱:麻黃根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苦椿菜(《大同府志》)。

基源:為麻黃科麻黃屬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及中麻黃的根及根莖。

原植物:草麻黃Ephedrasinica Stapf;木賊麻黃E.equisetina Bge.及中麻黃E.intermedia Schrenk ei Mey.

餘項參見“麻黃”條。

生藥

採集:立秋後採挖根及根莖,去淨細根及莖苗,晒乾。藥材主產於內蒙古、遼寧、山西、河北、陝西、甘肅。

鑑別:根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曲,長約20cm,直徑約2cm;表面紅棕色,有明顯的縱溝,根莖有突起的節。質堅硬,縱劈之,內部有眾多縱行的纖維,橫斷面木部有很多空隙,從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黃。無臭,味微苦。以質硬、外皮色紅棕、斷面色黃白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麻黃根、花、果、種子中,均不含苯丙醇胺類生物鹼[1]。

麻黃根中得到大環精胺類的麻黃根定鹼(麻黃根素,Ephedradine)A(1)、B(2)、C(3)、D(4),阿魏醯組胺(Feruloylhistamine),均具降壓活性[2~4];麻黃根中分出的麻黃根鹼(麻黃根寧,麻根素,Maokonine,LTyrosine betaine)(5),具有升壓活性[5];另外,麻黃根中含有的黃酮醇黃烷醇雙分子化合物麻黃根寧A(Ephedrannin A)[6]及多種雙黃烷醇類化合物麻黃寧(Mahuannin)A、B、C、D,亦具降壓活性[7~10]。

參考文獻

[1] 程大敦等.內蒙古藥用麻黃草資源調查和綜合利用的研究報告.南京藥物研究所,1990∶18。


[2] CA 1980;92∶143246v。


[3] Planta Med 1983;48(2)∶108,1983;48(4)∶298。


[4] CA 1982;96∶139667y;中藥通報 1984;9(3)∶44。


[5] Planta Med 1978;34(3)∶291。


[6] Tetrahedron Lett 1982;23(6)∶673。


[7] CA 1982;97∶98210u。


[8] CA 1983;99∶181328a。


[9] Heterocycles1983;20(10)∶1953(CA1984;100∶12497p)。


[10] Planta Med 1984;50(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