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斷

藥材名稱:苧麻根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苧麻頭(《南寧市藥物志》),銀苧(《綱目拾遺》)。

基源:為蕁麻科苧麻屬植物苧麻的根。苧麻屬全世界約100種,中國有25種,藥用有13種。

原植物:苧麻Boehmeria nivea(L.)Gaud.(Urtica nivea L.),又名野苧麻(江蘇、湖北),野苧(安徽、湖南),家麻(江西),青苧(廣東、廣西)。

歷史:苧麻為《別錄》首載。《圖經本草》雲:“苧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浙、江多有之。其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穗,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採。”經考證,與本品類同。

形態: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莖高1~2m,莖基部多分枝,密被灰白色粗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8cm,密生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卵形,長5~16cm,寬4~12cm,頂端漸尖或尾狀,基部圓形或微心形,邊緣粗齒,上面粗糙,無毛或散生粗毛,密生小顆粒狀鍾乳體,下面密生交織的白色綿毛,沿脈上密生灰褐色粗毛;基生脈3出。雌雄同株;團傘花序排成腋生的圓錐狀,雄花序位於雌花序之下;雄花小,花被4裂,有柔毛,雄蕊4枚,有退化雌蕊;雌花簇球形,花被管狀,頂端3~4齒裂,有柔毛。瘦果橢圓形,長約1.5mm,宿存柱頭絲形。花期6~8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17頁.圖1034)

生境與分佈:生於丘陵山地、溝谷邊、路旁及村舍附近。現廣為栽培,也有野生。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

生藥

栽培:適於溫暖溼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為好。用根莖繁殖,在冬季或早春進行。結合收挖,將健壯有芽的根莖留作種栽,用刀切成長10~14cm小段,按行株距50×33cm穴栽,每穴栽根莖2段,覆土18cm左右。也可在春季進行種子播種,苗高6~10cm時間苗,每隔23~27cm定苗1株。生長期中應勤除草、淺鬆土,追肥2~3次。越冬前結合中耕除草,施堆肥和培土壅根栽後10年以上時,須更新翻蔸,換地另種。

採集:冬季至次年春季採挖,除去地上莖和泥沙,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山東、陝西、福建、廣東、雲南、四川、湖南亦產。

鑑別

性狀:根莖不規則圓柱形或稍帶扁圓形,略彎曲,長4~30cm,直徑0.4~5cm;表面灰棕色,有縱皺紋及多數皮孔,並有疣狀突起及殘留鬚根;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皮部棕色,易剝落,本部淡棕色或淡黃白色,有時可見同心環紋,中央有髓或中空。根略呈紡錘形,稍膨大,長約10cm,直徑1~1.3cm;表面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有時皮孔橫向連線;斷面粉性,無髓。氣微,味淡,有粘性。以色灰棕、無空心者為佳。

顯微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5~6列木栓細胞,外側破碎。皮層約10餘列薄壁細胞。中柱鞘纖維束位於韌皮部外方,纖維壁極厚,胞腔小。韌皮射線明顯;韌皮纖維單個或數個成束,壁厚,非木化。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2~10列細胞;導管類圓形或圓多角形,單個散在或2~7個徑向排列,少數切向排列,直徑17~150μm。髓薄壁細胞較大。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並含草酸鈣簇晶,以皮層為多見,木射線細胞尚含方晶;另有粘液道及含鞣質細胞。(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387頁.圖288)根的橫切面:韌皮部狹窄,韌皮纖維較少,韌皮射線不明顯;木質部主為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導管稀少;無髓。

理化:取苧麻浸膏適量,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1g的溶液做供試液。點於矽膠G-CMC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721)為展開劑,以咖啡酸、原兒茶醛為對照品展開後,置紫外燈下檢視,咖啡酸顯黃綠色熒光,原兒茶醛和苧麻樣品相應均不顯熒光,非相應點有4~5個熒光點。再用1%三氯化鐵溶液噴霧顯色,可見與原兒茶醛相同的墨綠色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7頁.圖4)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稍浸,撈出,潤透,切片,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綠原酸。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