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子

藥材名稱:梓白皮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楸(《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基源:為紫葳科梓屬植物梓的根皮或樹皮的韌皮部。梓屬植物全世界有13種;中國連同引入的共5種,1變型,均供藥用。

原植物:梓Catalpa ovata G.Don,又名水桐、河楸(《河南經濟植物誌》),臭梧桐(《東北植物檢索表》),黃花楸(《雲南造林樹》),水桐楸(湖南衡山),花楸(河南),筷子樹(內蒙古),豇豆樹、梓樹、雷電木(四川)。

歷史:梓始載《本經》。《別錄》載:“梓白皮生河內山谷。”《本草經集註》載:“此即梓樹之皮也。”《圖經本草》載:“今之道皆有之,宮、寺、人家園亭亦多種之,木似桐而葉小,花紫。”《綱目》載:“梓木處處有之,有三種,木理白者為梓。”

形態:喬木,高達15m;樹冠傘形,主幹通直,嫩枝具稀疏柔毛。葉對生或近於對生,有時輪生,闊卵形,長寬近相等,長約25cm,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淺波狀,常3淺裂,葉片上面及下面均粗糙,被微柔毛或近於無毛,側脈4~6對,基部掌狀5~7條;葉柄長6~18cm。頂生圓錐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長12~28cm。花萼蕾時圓球形,2脣開裂,長6~8mm。花冠鍾狀,淡黃色,內面具2黃色條紋及紫色斑點,長約2.5cm,直徑約2cm。能育雄蕊2,花絲插生於花冠筒上,花葯叉開;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狀。花柱絲形,柱頭2裂。蒴果線形,下垂,長20~30cm,粗5~7mm。種子長橢圓形,長6~8mm,寬約3mm,兩端具平展的長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9卷.圖版5.圖1-3)

生境與分佈:多栽培於村莊附近及公路旁,野生者已不多見,生於海拔500~2500m。分佈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也能耐寒。適合在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及粘質壤土中生長。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播種,按行距33cm開溝條播,將種子混於草木灰或細土中勻撒於溝中,每畝用種量1kg左右。播後覆蓋2cm細土,再蓋草保溼,發芽後逐漸揭去。苗高10~15cm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每隔15~20cm株距留苗1株。經1~2年培育的幼苗,在初冬或早春移栽定植,以2.5×2.5m的株行距穴栽,每穴栽植1株,栽後覆土踏緊,澆水。定植後3~5年內,每年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封林後,即可粗放管理。

採集:根皮於春、夏兩季採挖,洗去泥沙,將皮剝下,晒乾。藥材產於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鑑別:根白皮塊片狀,大小不等,長約20~30cm,寬2~3cm,厚3~5mm,皮片多捲曲:表面栓皮棕褐色,皺縮,有小支根痕,但不具明顯的皮孔,栓皮易脫落,內表面黃白色,平滑細緻,有細小的網狀紋理。斷面不平整。有纖維,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塊大、厚實、內色黃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皮含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谷甾醇、對羥基苯甲酸。

樹皮含對-香豆酸、阿魏酸。

參考文獻

醫學中央雜誌(日》 1963;19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