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蕈
藥材名稱:青箭桿草
名稱出處:《貴州草藥》
概況
異名:毛莖馬蘭、大魚鰍串(《全國中草藥彙編》),銀柴胡、大柴胡(貴州)。
基源:為菊科紫菀屬植物毛枝三脈紫菀的全草。
原植物:毛枝三脈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var.Iasiocladus(Hayata)Hand.-Mazz.(Aster lasiocladus Hayata)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40~100cm,密被黃褐色茸毛。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圓形,花期枯落;莖中、上部葉漸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4~8cm,寬1~3cm,邊緣有淺齒,兩面密被茸毛。頭狀花序徑1~1.5cm,花序梗長0.5~3cm,於莖頂組成傘房花序;總苞倒錐狀,直徑4~10mm,長3~7mm,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線狀長圓形.密生茸毛,舌狀花10餘朵,舌片線狀長圓形,長達11mm,白色;管狀花長4.5~5.5mm,黃色,花柱附片長可達1mm;冠毛棕黃色,長3~4mm,糙毛狀。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灰褐色,長2~2.5mm,有邊肋,被短粗毛。花期7~9月,果期9~12月。(圖見《全國中草藥彙編》.148頁.圖120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3400m的林下、山谷溼地及灌叢中。分佈於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
生藥
栽培:宜於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和溫暖向陽的環境中栽種。用種子繁殖,3~4月播種,按行距33cm開10~13cm寬的淺溝,將種子拌有草木灰或細土後撒於溝裡,覆土3cm左右,每畝用種量400g。出苗後注意鬆土除草。苗高7~10cm時間苗,按株距10cm左右留苗。生長期間應追肥1~2次。入冬前結合田園清潔進行培土。
採集:夏季採收全草,晒乾。
藥性
性味:微苦、辛,涼。
功效:發汗解表,理氣止痛。
主治:風熱感冒,周身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貴州民間藥物》:“治風熱感冒:青箭桿草根、牛蒡子根各9g,紫蘇根6g,桑樹根、黃巴茅根各3g。熬水服,每日3次,每次150ml。”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驟然胸口痛如刀刺:青箭桿草葉10g,田蒿子7g,小種巴茅心3根。對開水搗爛,取汁服(用藥渣搓痛處)。每次30ml,連服3次。”
單方應用:①《貴州民間藥物》:“治周身疼痛,有時胸痛徹背:青箭桿草9g,鐵箭風根6g。共搗爛,對淘米水吃,每次100ml。”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蛇咬傷:先將頭頂(百會)用針刺出微血,再用青箭桿草適量搗爛敷上,用扇頻搧至發涼及瘡口出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