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力草

藥材名稱:櫟葉槲蕨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樹上猴姜、樹骨碎補(《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槲蕨科槲蕨屬植物櫟葉槲蕨的根狀莖。

原植物:櫟葉槲蕨Drynaria quercifolia(L.)J.Smith(Polypodium quercifolium L.)

形態:植株高達1.6m。根狀莖橫生,粗約2cm,肉質,幼嫩部分密被披針形鱗片,長達2cm,上部漸狹,頂端呈鑽形,基部寬卵形;盾狀著生,有光澤,邊緣密被小齒。槲葉狀不育葉寬卵形,長達30cm,寬約25cm,基部心臟形有耳,無柄,邊緣深裂,裂片長圓狀三角形,長2~5cm,寬1.5~2.5cm,頂端鈍圓,全緣;側脈粗壯,兩面均隆起,小脈連結成伸長的網眼;葉片厚革質,棕色;能育葉的葉柄長約30cm,粗約1cm,基部被鱗片;能育葉葉片長圓形,長達1m,寬約40cm,羽狀深裂在葉軸兩側形成狹翅,裂片寬披針形,長達20cm,寬3~3.5cm,頂端漸尖,基部稍擴大,全緣而有軟骨質的邊;葉軸棕色,主脈基部有腺體;橫脈在每對側脈之間構成5~6個斜四邊形的大網眼;葉薄革質,兩面無毛。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在每對側脈之間有兩行,每個大網眼內有兩個,大小常不等。

生境與分佈:生於季雨林中的樹幹上或林下岩石上或村邊、路旁的老樹幹上,常群集聚生,狀如鳥窩。分佈於海南。

藥性

性味:苦,溫。《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溫。”

功效:補腎強骨,祛風溼,活血止痛。

主治:腎虛腰痛,久瀉,耳鳴,牙痛,跌打損傷,骨折,風溼關節痛。 ①《全國中草藥彙編》:“補腎,壯骨,祛風溼,活血止痛。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作痛,風溼性關節炎,腎虛久瀉,耳鳴,牙痛。” ②《新華本草綱要》:“補腎強骨,續筋止痛。治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鬆動,跌打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治跌打損傷:櫟葉槲蕨15g,水煎服。” ②《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治白細胞減少:櫟葉槲蕨15g,當歸15g,虎杖9g,熟地30g。水煎服。” ③《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治外傷出血:櫟葉槲蕨晒乾,研末外敷。”